军民融合进行时,民参军热情凸显
民营企业大有可为 工商联大有作为
作者:
■本报记者张文燕见习记者田未
第三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装备成果展览暨论坛活动已于近日成功落下帷幕。活动期间,累计共签订8项重大合同,签署16项合作协议,发布23项新产品,呈现出显著的平台效益。为期一周的展览暨论坛活动,聚焦信息技术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成果,是当前国内武器装备军民融合领域最具权威性、综合性、示范性的一项国家级展览和论坛活动。8个主题展区共展出422项技术成果,其中来自民营企业的有293项,参展民企数量较往年提高,军民融合发展成效初显。
四川省川联科技装备业商会副会长、海特集团副总裁郑德华告诉记者,民营企业参与军民融合主要在“民参军”和“军转民”两个方面。从民参军角度来说,很多民营企业家已经摒弃了“小富即安”的传统思想,他们有抱负、有魄力,着眼于国家产业发展战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着民营企业的优势。民参军的主体是民营企业,同样,军转民也离不开民营企业。据了解,仅仅在航天领域,近年来我国已有2000多项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军转民正引领着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民营企业在其中同样大有可为,当然,也要有“甘冒风险”的担当和魄力。
2014年底,海特集团发起成立了四川省川联科技装备业商会,是全国工商联系统注册成立最早的省级科技装备业商会。商会工作以军民融合为核心,在产业方面,聚集了一批民营高科技企业,在航空航天、微波通信、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技术和产业储备,对军工企业的技术成熟起到了助力作用。同时,2015年底商会内部发起“川联科技装备创业投资基金”,致力于发展军民融合项目,在搭建军民融合金融桥梁、发挥资金杠杆放大效应、增加军民融合产业的资本供给上进行了初步探索尝试。
“军民融合中更关键的是企业要勇于承担国家任务,即使面临技术封锁、需要自筹资金,民营企业也不缺乏这份勇气与担当。”郑德华说。
“在服务军民融合工作中,工商联的责任简单说就是五句话:一是宣传政策;二是反映诉求;三是营造环境;四是维护权益;五是教育引导。”在第三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装备成果展览暨论坛活动间隙,记者采访了全国工商联经济部部长、军民融合工作办公室主任谭林。
对于宣传政策一项,北京中航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刚印很有感触。“政策,一直在往军民融合方向上走,但是我们民营企业对政策的研究还是比较欠缺的,还是需要辅导性的政策。工商联在政策的宣传、解读等方面起到了作用,希望能再加强一下。”田刚印坦言,很多时候民企做事,是出于习惯。例如,军民融合作为国家战略,在法律上、经济上等有什么保证,我们并不是具体地明白。只是觉得“很重要”,但没有感官的认识。所以希望工商联能够进行法律条文的解读,“有几百家企业搞明白了,其他合作的企业也搞明白了。”
谭林说,未来全国工商联将出台全国工商联系统服务民营企业参与军民融合工作的指导意见,同时,加快推动军民融合商会的建设,继续开展调研,进一步优化民参军的政策环境,营造民参军企业的良好发展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