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民间开展道德创新“自治”

作者: ■本报记者席昱梅
    近年来,公民道德建设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德清现象”也被各大媒体聚焦。自从1997年莫干山老年乐园园长、民间设奖协会会员马福建设立了第一个“孝敬父母奖”开了德清民间设奖先河,如今,“孝敬父母奖”已经走过20个春秋,奖项颁发了11次,共有88个家庭获奖。据德清民间设奖协会统计,在奖励中涌现了一批令人信服的“民间榜样”,目前设奖人遍及全县12个镇(街道),授奖群众累计超6000人,粉丝过10万
    “人有德行,如水至清。”
    由新华社与德清县政府联合举办的“浙江德清民间设奖20周年论坛”日前在北京举办,论坛上“草根”“精神文明建设”“道德自治”等词成了与会人士讨论的热点。
    记者发现,出席论坛的除了业内的知名专家学者、政府领导之外,多位获奖人和设奖人不仅有着自己的企业,还是德清民间设奖协会及其他商会的成员。
    之前某行某业协会、某地某区商会倒是没少接触,而设奖协会真是第一次听说。设什么奖?奖给谁?怀着好奇之心记者对德清民间设奖协会做了一番了解。
    为“奖”而生
    原来,“民间设奖、奖励百姓”是德清独有的“风景线”。
    近年来,公民道德建设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德清现象”也被各大媒体聚焦。自从1997年莫干山老年乐园园长、民间设奖协会会员马福建设立了第一个“孝敬父母奖”开了德清民间设奖先河,如今,“孝敬父母奖”已经走过20个春秋,奖项已经颁发了11次,共有88个家庭获奖。
    在马福建的影响带动下,德清的“民间设奖”遍地开花,奖项内容更是“五花八门”,涉及见义勇为、敬老助残、生态环保、交通安全、家风传承、拥军拥属等等。
    据德清民间设奖协会统计,在奖励中涌现了一批令人信服的“民间榜样”,目前设奖人遍及全县12个镇(街道),授奖群众累计已超6000人,粉丝过10万。
    这种源于民间的道德自觉,不仅引领社会风尚建设的实践,更还原了百姓的主体地位。为了规范、引导“草根道德奖”健康有序的开展,更好的引导群众“释放”更大的能量,2006年德清县文明办牵头多部门成立了民间设奖指导管理领导小组,引导各设奖人成立民间设奖协会,并制定出台了民间设奖管理办法。
    民间设奖协会会长、德清奥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彦方介绍说,协会的任务之一是为各个奖项设立章程,制定规范。帮助引导和宣传,充分保留每一个奖项的生命力,延续正能量。“为了确保奖项的公开、公正、公平,协会还监督各项奖励基金存入统一账户保管,单独设账、分别使用,不能由个人保管。”
    王彦方表示,老百姓想设奖不知道怎么办,就由协会帮忙办理登记、备案等手续;设了奖项不知道该颁给谁,就由协会出面与相对应的主管部门对接,对社会推选的候选人进行审核,并将候选人的事迹在当地媒体进行公示。
    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奖项的“功效”,民间设奖协会也不断地在摸索着创新颁奖的形式。王彦方说:“有不少奖项颁奖时,协会都会出面帮忙组织,请书法家题个字,敲锣打鼓给获奖者送上门,乡亲们看在眼里,弘扬正能量的效果出奇地好。”
    自从协会成立以来,在每个成员的带动下,德清的民间设奖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协会运营也进入了规范化动作,新增了奖项数十个,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德清县民间设奖协会常务副会长、德清县金柏扇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鲍红女表示,从1997年马福建“孝敬父母奖”的“一枝独秀”,到2003年的“五朵金花”,到2006年正式成立德清县民间设奖协会开始,向协会申请加入的人络绎不绝,截至目前在协会登记的民间奖项已有55个。
    在王彦方看来,随着协会的不断发展壮大,要想更好的服务于群众,就要进一步加强协会的管理,协会要更加注重协会自身建设,要加强沟通更加注重每一个会员的意见。创新规范服务,提高奖项质量,做大做强民间设奖品牌,为实现德清新崛起作出积极的贡献。
“小奖品”放大主流价值观
    记者了解,在各种奖项中设立的奖品小至铅笔、当地产的“酱羊肉”,最大的奖品也不过几百块钱的现金。
    显然,民间设奖带给了德清人的并不是各种奖品的吸引,而是不可小觑的精神激励。
    德清民营企业家童连山,因诚信经营得到过不少省市级的荣誉,但当他第一次获得“草根诚信奖”时说:“这是老百姓给我的,乡亲们都在看着我,它会鼓励我一直讲诚信。”
    正如马福建所言,“金杯银杯不如口碑,获奖人往往会觉得特别自豪、有面子。”
    鲍红女也是“花木兰爱心奖”设奖人,每年出资2万,资助贫困妇女、儿童。她说:“‘树好根要好,人好心要好’说出了我们这支不断壮大的‘草根道德奖’的美好愿望。”
    20年来,“百姓设奖、奖励百姓”的自觉行为和好人故事已走入了普通百姓心里。从平凡的普通百姓到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拥军模范,大家一起利用节点或空余时间,做一些公益活动,带给鲍红女无限快乐。
    鲍红女表示,在德清县委、县政府对协会工作的悉心指导下,民间设奖被群众公认。协会也针对性地策划了形式多样的颁奖活动,并将颁奖活动结合政府的“讲道德更健康”系列活动、“9月20日公民道德日”、文化礼堂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进行集中颁奖,凸显影响力。如:教育局牵头的“少儿进步奖”,对奖励的每个学生配备一个以上的退休教师结对帮助定期回访;马福建的“孝敬父母奖”颁发到四川青川楼子乡和拉萨尼木县;“好军嫂奖”颁发到青岛海军部队等。通过这些开放性、多样性的颁奖形式,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和知名度,宣扬设奖人和获奖人先进事迹,激发了全县人民崇德向善的精神文明新风尚。
    “几年来,马福建被浙江省委宣传部和湖州市委宣传部特邀到全省各地宣讲;方明带队多次参加国内外志愿服务;钱素春一心扑在‘德清嫂帮忙热线’上……”提起协会的事情,鲍红女讲起来就如数家珍。
    她说,协会有组织的一系列活动,释放了民间道德力量,体现出“人有德行如水至清德文化”根基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德清现象”。
    鲍红女表示,今后将更加注重协会自身建设,发挥每个奖项的带动作用,规范服务,提高奖项质量,做大做强民间设奖品牌,为德清积极构建“法治、德治、自治”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作出贡献。
政府积极引导建设群众道德主体
    德清县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德清民营企业参与民间设奖的不在少数。每一个设奖人都是德清努力拓展道德建设外延,把公民道德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又一个缩影。
    德清县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德清民营企业参与民间设奖的不在少数。像德清县工商联(总商会)常委、县通和塑料研究所总经理童晓晔,于2009年出资5万元,与县妇联、县慈善总会一起设立德清县贫困母亲扶助会,帮扶57位母亲;德清县工商联(总商会)副主席、佐力药业董事长俞有强为了奖励保护对河口水库的好人好事,专门设立了“佐力饮用水源”保护奖……
    每一个设奖人都是德清努力拓展道德建设外延,把公民道德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一个又一个缩影。
    如果说,在道德建设中如何激发社会参与道德建设的活力是值得思考的话题,那么,德清民营企业和协会组织在道德建设中突显出的高度自觉和主流价值观同样值得人们深思和学习。
    可以说,德清的“民间设奖”奖出了一片风清气淳,奖出了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
    德清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林华表示:“这些从基层群众中挖掘、培育、树立的各类先进典型影响、带动了周边更多的人,一个个渗透在各不同的行业中,‘立体’的道德实践,如雪球般越滚越大,筑起坚不可摧的塔基,形成了原生德清原生态道德力量。”
    在政府联合协会组织的努力下,大力倡导乡风文明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热情,激发了蕴藏在群众中的创造力,形成了道德文章“人人参与、共同书写”的局面。
    德清县2009年建立了全国首家公民道德教育馆,对于典型模范,专门把他们“请进”德清公民道德教育馆,“立”于其中。供群众瞻仰学习,开馆至今已经有县内外10多万人次在这里目睹道德典型的风采,汲取道德营养。并成功举办2015年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2016年中国乡贤治理论坛。
    有统计表明,迄今为止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6届道德模范评选中,其中3届都有德清的道德模范入选提名;浙江省共评选6届道德模范,德清有6位省道德模范。同时,德清县的外来人员犯罪率已降至浙江全省县市最低点,而百姓的“安全感满意率”又跃升至全省前列,并连续12次捧回浙江平安建设先进。
    德清县委书记项乐民在论坛上表示,在城市化进程中深切地感受到,精神文明建设重点在农村、短板也在农村,要传承好、建设好精神文明,必须要有一批好载体、好平台、好模式和好品牌,同步用好政府和社会“两只手”,充分挖掘乡村人文潜力,继而向全域铺开。
    项乐民指出,颇受外界关注的“德清现象”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精神文明建设“德清现象”最初起源于民间自发,探索出“民间设奖”这一好载体;第二阶段,精神文明建设“德清现象”的发展得益于政府引导,用好了“文化礼堂”这个好平台;第三阶段,精神文明建设“德清现象”融合于乡村治理中,找到了“乡贤参事会”这个好模式;第四阶段,精神文明建设“德清现象”实现于全域参与、全民受益,打响了“德文化”这个好品牌。
    “我们将深入贯彻各位领导的讲话精神,认真吸收各位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持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模式,进一步放大精神文明建设‘德清现象’,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大的精神力量。”项乐民如是说。
    “好人有好报,做好事不吃亏。”这样的导向使好人的火种燎原。鲍红女说,正是因为政府的积极引导,培育了德清全民崇德向善的土壤和环境,才使得民间设奖由“盆景”变“风景”,进而从“风景”到“风尚”。
    德清,县如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