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在热播的传奇大剧《那年花开月正圆》进程过半,收视率持续暴涨,评分也居高不下。剧中围绕秦商周莹展开的经商故事跌宕起伏,让不少观众对历史上的周莹产生了好奇。
周莹出生于陕西省三原县,据传天资聪颖,进入泾阳安吴堡大户吴家,并嫁给吴家少爷吴聘,后其夫吴聘和其公公均因故去世,吴家逐渐家道中落,她历经坎坷建立起陕西吴氏“商业帝国”,也成为当时唯一把生意做到富可敌国的成功女商人。周莹终生未再嫁,她的一生都在商海博弈,留下许多传奇的故事。她广济百姓的义举和远见卓识的经商理念至今还被当地人们广为流传。
周莹任用贤能,多谋善断。在她的努力下,吴家东院重新拾起盐商生意,商铺遍及全国,另在全国设立了7个总号;不仅如此,周莹还将生意扩充到了蚕丝、棉花、棉布、药材、茶叶等方面,涉及面非常之广。
在整合资源上,她向种植棉花的农民提前签约订购,在南方包桑园、提前订购生丝,保证货源的充足和收购价格的稳定;在制度改革上,周莹让手下掌柜伙计参股,进行资金扩充,实行“阳俸阴俸”,且伙计们的家人也可以在吴家工作。
一名成功的商人,要在自己的经营中永立不败之地,信誉的好坏,决定了成败。周莹一生对信誉的投资,帮助她建造起了一座商业帝国。
周莹将吴家生意做到新疆
周莹的第四代传人、她的曾孙女吴国华近日接受媒体采访,还原出一个更加真实的传奇女性。
随着剧情发展,周莹开始展现出非凡的商业头脑,商业版图逐步扩大。近日播出的剧集中,胡咏梅以洋布为“秘密武器”成为泾阳商界的新贵,并将吴沈两家的土布市场蚕食殆尽。为了将手中的土布卖出,周莹不惜跋涉千里前往迪化开拓市场,打响“丝绸之路”上的商业之战。
作为周莹前往迪化的“跳板”,吴家的祖辈早已到达迪化经营药材。历史上的秦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往西曾与外国商人开辟了“丝绸之路”,往南曾蹚出了陕康藏的茶马古道,往北曾背井离乡走西口的故事家喻户晓。到了《那年花开月正圆》中,这段“丝绸之路”的故事被演绎得险象环生,周莹一行被匪徒绑架、被幕后人物暗算、还要与当地富商斗智斗勇,充满戏剧性,虽然有虚构的成分,但历史上,周莹的确将吴家的生意做到了新疆。
吴国华说,“我们家当时有四百万盐引,一张盐引可以运120斤盐,赚一两银子,光盐一年就能赚400万两,还有布、棉花、药铺、钱庄,家里还有马帮相当于现在的快递。生意范围从四川、湖北、上海、湖南、广东,到西藏、新疆、内蒙等地方”。
历史上的周莹在接管家事后,用她的智慧和辛勤,使得各大商埠、码头都有吴家的生意。南通北达,联成一气,呼吸可通全国。民间曾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吴家的伙计走州过县,不吃别家的饭,不住别家的店”。不仅如此,吴国华还透露,“马跑千里不吃人家的草”。
在吴国华看来,太奶奶能富甲一方,很大程度上知人善用、用人不疑。“我听爷爷说,曾祖母对信誉特别看重,不光是对合作伙伴,对管家、对伙计、对四五千人的生意队伍都非常的真诚,也充分的信任。她知人善用、用人不疑。她给予信任,身边人也回馈信任,她一个人管理这么大生意,四大管家给予了很多帮助。”这一点在剧中也有体现,吴蔚文知人善用给了周莹机会,吴家为培养人才还设立了“学徒房”,这都为周莹日后将吴家产业发扬光大打下了基础。
周莹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不止经商事业的恢宏事迹,其从商不奸、大义凛然的善意之举,也一直被传为佳话。她在战乱和天灾之时开放粮仓,设置粥厂赈济灾民,还捐助银子兴水利、办教育、建文庙、助军饷,这些善举使她成为关中地区远近闻名的侠义“女商人”。
将儿女情长化为大爱
电视剧中,周莹与沈家二少爷沈星移有一段没有结果的感情。编剧苏晓苑表示,这一段是艺术加工,历史上并没有这个人物。为此她还曾征求过吴家后人的意见,对方的态度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其他的感情线可以有,但最终的结局不能变,因为真实的周莹确实为吴聘守了一辈子寡。
吴国华透露,“虽然曾祖母结婚三年就守寡了,但吴周两家是世交,他们结婚之前就互相认识,我觉得她和我曾祖父之间的爱情是坚定的,并且她将这种爱情变成了大爱。你想,她这么优秀的人,肯定有很多仰慕者,但她要打理这么大的一个商业王国,要养育吴家后人,她只能牺牲自己的儿女情长。我觉得她是把所有的辛苦都压在了心底,展示给别人的都是乐观、开朗、坚强、潇洒的一面”。
同赴国难慷慨解囊
1900年,慈禧西安避难时,周莹提供了10万两白银,慈禧亲手题写“护国夫人”牌匾,并收她为义女,从此母女相称。对于一个寻常人家的女人,这种殊荣是绝无仅有的。《辛丑条约》签订后,她又进交白银,同赴国难。慈禧感于她的义举,封她为“一品诰命夫人”。
周莹不仅在国家危难关头慷慨解囊,对乡里更是乐善好施,正因为如此,她才在社会、商界和平民百姓中赢得了无与伦比的人气和名声。
兴水利,办教育,建文庙、助军饷,这一件件义事,使周莹在关中地区名声大噪。由于战乱和天灾,关中地区涌现出饥民大潮。周莹决定开仓放粮,设置粥厂,赈济灾民。她在关中受灾地方开设粥厂,让泾阳、淳化、三原、蒲城、富平等米粮店开仓放粮,将粮食分给周边穷苦人家。泾阳、三原两县在修县志时,特别将她的善举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