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东盟商会领袖高峰论坛旨在探索建立中国-东盟商会领袖对话交流的长效机制,促进中国-东盟及其他国家或地区商协会机构、商会领袖、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务实合作,打造成为联系中国-东盟商界领袖的桥梁和东博会系列投资经贸活动的亮点。
第二届中国-东盟商会领袖高峰论坛日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举行。本届论坛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全国工商联、中华海外联谊会主办,广西海外联谊会、自治区工商联、自治区投资促进局,东盟国家重要商协会、海外广西商会、桂商总会、广西总商会、驻桂异地商会支持举办。
本届论坛旨在探索建立中国-东盟商会领袖对话交流的长效机制,促进中国-东盟及其他国家或地区商协会机构、商会领袖、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务实合作,打造成为联系中国-东盟商界领袖的桥梁和东博会系列投资经贸活动的亮点。
来自马来西亚广西总商会、泰国广西总会等海外商协会,港澳台商协会、桂商总会及全球驻外广西商会、异地驻桂商会等近400名各界领导、商界精英代表参加本届论坛。各方围绕“促进产业合作,助力‘一带一路’”主题展开研讨,共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推动商会合作、产业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打造中国-东盟商协合作新平台
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陈刚在致辞中表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全国工商联、中国海外联谊会联合主办中国—东盟商会领袖高端论坛,旨在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商协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造中国-东盟商协合作新平台。本届论坛以促进产业合作,助力“一带一路”为主题展开研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探索建立中国—东盟商会领袖全面对话交流的长效机制,凝聚中国—东盟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商协会机构、商界领袖智慧于共识,共同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陈刚介绍说,“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是华人华侨的聚集区,也是华商力量最强的区域,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华商经济实力增强,在许多国家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自去年举办首届中国-东盟商会领袖论坛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商会在加强产业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陈刚说,广西高度重视与东盟各国商会加强联系和合作,特别是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快的今天,广西与东盟国家加强经济往来,将商会之间的合作提高到新的高度,也将广西经济发展推向了新的台阶。
目前,广西毗邻东盟的主要边境城市均已通达高速公路,广西北部湾港与7个东盟国家的47个港口建立海上运输往来,定期集装箱外贸班轮航线达29条,年货物吞吐能力超过2亿吨。此外,广西已与东盟8个国家开展了园区合作,正在建设和推进的园区有近20个,未来将实现东盟国家合作园区全覆盖。其中,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是我国与马来西亚政府合作的第一个园区,也是继中新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天津生态城之后,我国第三个中外两国政府合作的园区。截至目前,已有50多个产业项目落户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总投资超过280亿元。
2016年底,广西境外投资民企达48家,中方协议投资22.75亿美元。据不完全统计,广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总额已经超过200亿元,东盟已经连续15年成为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2016年,广西对东盟各国出口达1835亿元,成为中国与东盟合作最活跃,机制平台最完善,发展潜力最大的先行区域之一。
陈刚表示,中国-东盟商会领袖高峰论坛加强了工商界友谊,提供了一个合作互动新平台。这个平台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合作,可以进一步在各商会之间建立友好的互动关系,有利于推动中国与东盟、广西与东盟商协会之间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务实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共同繁荣发展。为此,广西将竭诚为促进中国-东盟各国商会发挥自身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共享政策红利做好服务,也期待中国—东盟各国商会继续开展深入合作,共同为促进中国与东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东盟商会合作前景广阔
在中国-东盟商会领袖代表主旨演讲中,大家纷纷表示,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东盟商协会合作,前景广阔。
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彤在演讲中说,中国-东盟商会间的合作,不仅要立足于广西区位优势产业,凝聚各方优质资源、促进产业合作,寻找更多的嫁接平台和发展机会,而且更要携手东盟各国,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就业,增进沿线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历史互鉴,共同谱写“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篇章,共同建设利益和命运共同体。
北京大学后E促进会会长崔巍认为,“一带一路”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是未来十年的重大政策红利。在国内市场上,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在经历着经济转型动力机制等重大调整和转换,同样处于转型期的企业正在经受巨大的挑战。中国的企业需要寻找新的发展动力。在这种情况下,“一带一路”就是中国企业难得的发展机遇;
同时,“一带一路”也是东盟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的机遇。通过“一带一路”的政策,中国与东盟国家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在尊重各国利益的基础上,加强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分工。相信在全球一体化的前提下,东盟国家也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
全国工商联科技装备业商会会长、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志列表示,随着中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技术和创新驱动带动工业产品附加的增长、对科技利益各领域的期待也越来越高。东盟很多国家也明确表达了对高端、绿色、非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欢迎。中国的许多高端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被认定为相对成熟的优势产业。比如全国工商联科技装备业商会有几千家高科技企业,上市公司众多,涉及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交通、新能源、通信、新材料、信息安全、特种车辆、机电设备等诸多行业领域。其中不少会员企业已经在东盟地区有多年的产品销售和技术合作,把高端制造业的先进技术、优质产品、优良服务带入东盟各国各地发展,带动了当地产业科技的提升和人才培养,实现了产业向高价值产业链的转型。而更多的商会会员企业,正在谋划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尽快开拓东盟各国的市场。
陈志列介绍,近年来,全国工商联科技装备业商会一直在实践“商会组织、大企业牵头,众多企业抱团建设集群总部园区”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广西作为东盟桥头堡的地域和资源优势。在南宁建设全国工商联科技装备业商会各骨干企业的总部聚集园区,作为各个会员企业面向东盟拓展市场的前方大本营,设立各骨干企业的运营总部、结算中心、核心技术研发平台和创新产业金融服务平台,并配套相应的高端制造业基地。通过中国高端装备产业的优质资源在南宁聚集发展,增强了优势企业之间的协作配合,促进了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提升了高端装备产业对东盟国家的辐射能力,也为南宁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泰国广西总会主席李铭如认为,商会有三大作用:一是经济桥梁的作用,二是政治桥梁的作用,三是文化桥梁的作用。在世界500强的企业商,有三分之一都是集中在东盟国家,在许多国家中,华商早已成为当地经济重要的支柱。华商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同时熟悉居住地的国情,与当地的人民、社会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和交流。侨胞在居住国家拥有有许许多多的优势,应该多加强运用和发挥。
李铭如说,“民心相通”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最重要的理念之一,因为民心相通了,自然而然,我们的商业与贸易也就能够相通了,而且因为民心相通,会让我们彼此之间增加更多的了解,增加了信任,增加了包容。中国-东盟商会间加强往来合作,会让彼此间更心心相通,合作更广。
桂商总会会长、飞尚集团董事长李非列表示,“一带一路”为各商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中国商会应顺势而为,到东盟各国乃至到“一带一路”上其他地方去谋求发展良机。各商会间应优势互补,发挥更充分作用,真正实现助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使命。
对接“一带一路”助力地方发展
第二届中国-东盟商会领袖高峰论坛为举办地广西经济发挥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第二届中国-东盟商会领袖高峰论坛分论坛暨物流发展主题论坛14日于广西防城港市举行,近300名领导专家、知名企业代表与会。论坛现场,20余家企业成功签约11个项目,项目总额达117亿元。
防城港市委书记金湘军向与会嘉宾介绍,顺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新要求,防城港市将充分释放“海”的潜力,做足“边”的文章,加快发展壮大现代物流业,依托临港大工业优势,打造现代化物流产业集群,打造中国-东盟冷链物流集散基地,创建国家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防城港市非常期待与论坛各界商界精英携手合作,共同搭建合作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共创美好未来。
论坛期间,嘉宾参观考察了东兴跨境经济合作区、国门(东兴)口岸、东兴互市贸易区、进境水果指定口岸、20万吨级码头、集装箱办理站、冷链专列始发站等地,并对防城港市商机产生了浓厚兴趣。
与此同时,由世界长寿市广西贺州承办的第二届中国-东盟商会领袖高峰论坛分论坛——健康养生产业发展论坛于黄姚古镇举行。论坛围绕“生态贺州·长寿胜地”这一主题,进行了良好的对话交流。论坛期间,贺州市政府与国内外企业签订投资协议,促成一批优质项目落户贺州。
贺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廖和明对记者说,论坛的举办,为贺州市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加快生态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为各地商会、企业认识贺州、了解贺州,推动投资和产业合作提供了重要商机。贺州市作为一个新兴城市,生态环境优越、人文历史丰厚、旅游资源丰富、“长寿”品牌响亮,具备了发展生态健康产业的优越条件,期待与东盟各国客商有广阔的合作。
得益于“一带一路”建设及与东盟各国的合作,广西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据悉,广西不但有直接通往越南等陆地沿海的口岸,还与北部湾港区的东盟国家建设了74个港的海上运输往来通道,运输储量超过2亿吨。目前,广西与东盟8个国家开展了园区合作,正在建设和推进的园区有近20个,基本实现了东盟国家合作园区的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