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与小贩的“猫鼠游戏”当休矣

作者: ■雷雨

    “城管来了!”在街头闹市,多地不时上演城管与摊贩之间“速度与激情”的戏码;在市井巷尾,双方一言不合大打出手也偶有发生……近日,随着国务院发布《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从今年10月1日起开始实施,曾经剑拔弩张的一幕将有望得到缓解
    有人或许会疑惑,此举是否意味着,以往占道经营、违规堆放的顽疾会更加有恃无恐?其实不然,《办法》所针对的管理对象,对无证无照经营行为做了合理区分,明确界定了某些行为不受查处,比如“早市”“晚市”等等,但即便这些便民劳务活动也必须经由政府指定场所和时间有序经营。同时,更加强调“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克服权责不晰的监管乱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等信息共享、情况通报、信用公示,努力在秩序管理和经营行为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做到两者兼顾。
    《办法》出台最大的现实意义,还在于监管思维和监管方式的创新。毋庸讳言,很多时候,让城管与摊贩发生冲突的,不是违反没违反规定的问题,反而在于违反规定该如何处罚的问题。这样的症结有因可循,毕竟,对大多数摊贩经营者来说,谋生的工具等同于身家财产,动辄以没收和罚款的手段进行执法,难免会催生出“罚款行政”“暴力执法”“简单执法”等弊端,激化社会矛盾也就在所难免。将“没收”改为“查封、扣押”,将罚款额度大幅降低,适当减轻了经营者的经济责任,降低了处罚的烈度,提升了人性管理的温度。城市管理者不必“面目狰狞”,摊贩经营者也无需“鱼死网破”,互信互谅才能实现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