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残联24日在京举办新闻发布会,向全社会发布残疾预防核心知识。同时,各地也纷纷举办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向广大群众宣传普及“识别主要致残风险”“残疾预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这些对增进全民残疾预防意识、推动残疾预防事业加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统计显示,我国目前有8500多万残疾人意味着平均每16人中就有1位残疾人,不容小觑。
按照《行动计划》的要求的目标,应重点做好几方面工作:一是有效控制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二是着力防控疾病致残;三是努力减少伤害致残;四是显著改善康复服务。特别是涉及康复服务方面,应着力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尽快将残疾人健康管理和社区康复、贫困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补贴等项目纳入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给予补贴,努力提高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和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率,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残疾预防不只涉及卫生、民政、教育等部门,需要社会各方协力,构建起多元化立体屏障。一则,除了生育和疾病,致残因素还广泛存在于安全生产、道路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社会各个领域。因此,迫切需要相关部门各司其责,本着对人民群众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提高事故风险防范意识,增强事故救援和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降低致残风险。二则,涉及残疾康复服务和关爱,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健全法律制度,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同时还需要优化支持政策,引导社会参与。如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残疾预防项目投资、运营管理,提高残疾预防服务供给能力和效率;鼓励和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创新健康保险、长期护理保险、意外伤害保险,提供更多保障性产品服务,倡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通过捐款捐赠、志愿服务、设立基金会等方式,支持和参与残疾预防工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