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更多农民转向高端供给

作者: ■王斌来
    “我不信中国农民赚不到钱!”说这硬气话的是重庆市开州区临江镇青阳村的村民老谭怀生。他种的“谭秋桃”知名度很高。一般的桃子一斤只卖几块钱,他的桃子一斤能卖十几块,订晚了还买不到。他种的是山东引进来的金秋红晚熟桃,中秋节和国庆节期间供应。
    老谭走的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精品果园路线,产品瞄准的是中高端市场。几年前,老谭做出一个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壮举”——封存销毁4万斤蜜桃。原因就一个:品质没过关。“品质、品相、品牌咱都有,一点儿不愁卖,一年纯收入几十万不成问题。”站在自家的50亩桃园里,笑眯眯的老谭话里透着底气和豪气。
    重庆山地面积超过七成,种植果树的农户很多,只是像老谭这么赚钱的还不算特别多。前些年,漫山遍野的柑橘烂在树上没人要,村民只好含泪外出打工,这样的事情没少发生。地里能不能刨出金子?靠种地脱贫致富行不行?一时间,困惑重重,疑虑多多。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增加高端供给,正是老谭们坚持自己方向的底气。
    不过,市场不相信眼泪只相信眼光,不承认苦劳只承认功劳。能不能抱上现代农业这个“聚宝盆”,要看能否生产出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并对接好市场需求。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前瞻性的眼光。农户要想赚到钱,不仅要有市场意识,种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生产附加值高的农产品,还应结合供给侧实际,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以独特的产品价值来增加用户黏性,甚至一定程度上创造市场需求。产品卖不出去,更换品种;品质口感不行,提升档次;上市时间集中,反季竞争;农药残留太多,绿色生产。从吃饱到吃好、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健康,从“大路货”转向“俏销货”,才能尝到优质优价的甜头,让自己的腰包越来越鼓。当然,农产品转方式调结构,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同时以品质说话,不能按兵不动,也不宜一哄而上盲目乱动,否则可能重新走回丰收不增收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