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助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

作者: ■李梦奇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进一步促进我国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这对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提振实体经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实体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更是极大的利好。
    一、引导金融回归本源,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心针
    习近平强调,“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总体向好,但问题不少,实体经济面临融资困难、产业政策受限等问题,再加上不断上涨的制造成本,使得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很难盈利,有些甚至是资不抵债。特别是,实体经济中的中小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更是举步维艰,生存困难。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改革的实质是要振兴实体经济。如何把“调存量同优增量、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同培育新兴产业有机统一起来”,着眼点应放在实体经济上,重点应该放在非公有制经济上。因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才是我国经济总量增长的基础,而非公有制经济才是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补齐供给侧短板的关键所在。非公有制经济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尤其是在吸纳新的阶层人士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它的蓬勃发展将为经济增长提供巨大活力。因此,引导金融回顾本源,“促进融资便利化、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确保金融资源不再只是个别人“圈钱获利”的工具,真正实现“降杠杆、降成本”,才能促进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才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良性发展。
    二、强化金融监管,改善实体经济发展环境
    当前,金融领域纷繁复杂,行业内制度、机制还不健全,市场环境不够有序,存在很多乱象,严重干扰正常的市场秩序。比如互联网金融,特别是网贷行业,就存在“违规放贷、私设资金池、期限拆分、大量线下营销”等行为。再比如,银行在市场化幌子下融资成本日趋畸形,资本利润的追逐更进一步推高了社会实际融资价格,中小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不堪重负……这些现象既表明了政府应大力加强金融监管的迫切性,也表明了市场应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必要性。
    一方面,必须强化金融监管,加强宏观调控。习近平强调,“要以强化金融监管为重点,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资本是逐利的”,要从源头上遏制银行业利润造假、借壳贷款、证券业内外勾结、肆意妄为等行为,要避免金融资源偏离正常轨道、盲目逐利捞钱,就必须建立健全制度,严控金融风险,从根本上改善实体经济发展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从政策角度看,加强党对金融的领导,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宏观调控,才能确保金融业发展“稳中求进”的根本总基调;从法治角度看,加快相关法律制度建设,才能依法治理金融乱象,严格规范交易行为,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从行业角度看,健全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快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才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营造公平有序市场环境的题中应有之义。毕竟,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实体经济还是新兴经济,内资还是外资,最需要的还是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所以为实体经济打造“健康生态圈”、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做好服务,应是政府转变职能、加强金融工作的重要举措。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我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一直到现在,对于市场经济的理解仍有很多误区,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还没有理清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更勿论理清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因此,能否正确认识所有制结构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是制约现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作为带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非公有制经济,从之前的“国进民退”到现在的“脱实向虚”,市场份额日益萎缩,造成了“跑市场的”不如“炒股票的”,“做实业的”不如“卖房子的”等等怪象,非公有制经济无法发挥其在吸纳就业、税收贡献等方面的重要职能,也影响了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坚定不移地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用市场经济的实践和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扩大混合所有制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比重,尤其是鼓励和促进众多民营企业的发展。为此,金融改革应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完善市场约束机制,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质量,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业、工业等重点领域,配置到小微企业、偏远地区等薄弱环节。
    三、推进金融改革优化融资结构,助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
    当前,宏观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我国出台了供给侧改革政策,加快我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其核心是增加有效供给,特别是中高端供给。非公有制经济中的众多民营企业,尤其是科技企业,是推动技术创新的主体,在技术升级中提高产品质量,也就做到了“从生产端入手”,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实现了中高端供给。可见,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技术创新,则非公有制经济将为供给侧改革提供强劲动力。
    经济政策是基础,是根本之策,尤其是金融政策,对非公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从现实来看,非公有制企业很多是中小企业,在融资中的现状是:直接融资渠道并不畅通,主板市场、债券市场等渠道几乎被堵死;间接融资难度大、资金匮乏,企业与银行之间信息、责任、标准严重不对称。可以说,中小企业常常面临“钱荒”,严重制约企业的长期发展,也不利于经济的健康运行。
    习近平强调,要“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到有效保护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此,应从优化融资结构、拓宽融资渠道入手,解决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尤其是对于那些经营规模小、资产少、缺少抵押的中小企业来说,应给予信贷政策扶持,搭建企业与金融机构沟通协商的平台,建立中小企业信用管理服务体系,促进中小银行和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才能真正解决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长期难以解决的难题,助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中央社会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