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教育交流挺向纵深

作者: ■本报记者管弦实习生兴云
    “中国-东盟职教合作联盟的成立是中国-东盟职教合作的一次‘大牵手、大融合’,有助于凝聚区域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之力,优化整合优质资源,共同打造合作交流平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贵州省副省长陈明鸣表示
    
    今年高校招录季,部分院校开设的新专业以及全新成立的特色学院堪称未招先火,从“小龙虾专业”到“第一所酿酒高校”,光听学院或专业的名字,就足以吸人眼球。有网友戏称,有一种上大学叫做:吃龙虾打游戏,喝喝酒种种草。
    这些专业的设置引发不少争议的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职业教育的思考,7月28日开幕的第十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上,职业教育发展再次成为大家所关注的热点。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但是面临“设备易得、技工难求”的尴尬局面。在技能人才紧缺的当下,中国职业教育已进入新常态,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发展观已经转变为以提高质量为特征的发展观,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命脉之门。
99家职业教育代表探讨产教融合
    “联盟的成立是中国-东盟职教合作的一次‘大牵手、大融合’,有助于凝聚区域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之力,优化整合优质资源,共同打造合作交流平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贵州省副省长陈明鸣在7月29日举行的中国-东盟职教合作联盟启动仪式暨产教融合论坛上致辞时表示。
    “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联系、相互支撑。新工科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教育领域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贵州师范大学校长李建军在同一天举行的“一带一路”背景下面向东盟ICT产教融合发展论坛上说到,新工科的建设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产教融合是重要的合作形式。
    产教融合是重要的合作形式,如何形成有利于社会机构深度参与高校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制定、共同建设课程与开发教程、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实习基地、合作培养培训师资、合作开展研究的合作机制,是高校、社会机构正在积极探索的课题。
    “在实施产教融合过程中首先需要建立起‘先产后教’的理念,需要‘以产业岗位技能为导向’来倒推课程设置,要有专业的教学负责人来‘翻译’行业技能到教学课程里,课程是产教融合的落脚点和执行单元。”贵州盛华职业学院副校长盛华认为,“项目驱动化”创新产教融合模式,既让学生在校学习训练,又鼓励学生到企业集训实践,这样不仅推动了院校教学改革创新,赋能了教师水平提升,还提高了学生技能应用能力。同时,既帮助院校创新专业课教学模式,又可以作为双创项目推进,促进了专业教学改革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为一体,是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江苏职业教育集约化、组织化程度高;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参与度高。”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王成斌表示,江苏高职教育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等途径,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资源,扬长补短,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教育服务贸易分工。
    “我们将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紧扣科技和产业发展新趋势,加快培养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陈明鸣表示,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鼓励和支持学校在教研合作、学生互换、师资培训、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交流合作,提升区域职业教育整体水平。
150余名嘉宾共话校企合作
    就在同一天举办的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一带一路”轨道交通教育培训校企合作对话暨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联盟年会上。来自印尼、泰国、越南等东盟国家、港澳台地区,以及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7所高校和教育组织机构的代表共计150余名嘉宾则就校企合作展开讨论。
    联盟的成立源于中国-东盟双方、校企遇到的现实难题。中国轨道交通企业加大力度“走出去”,积极与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铁路基础设施合作建设,但本土化运营管理人才的紧缺使得项目运营维护很难做到可持续发展。
    “矛盾的凸显使校企合作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据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杨彦峰介绍,近年来,贵阳职业技术学院紧跟中国高铁和轨道交通高速发展的步伐,加快了城市轨道交通、铁道类专业和实训基地的建设,覆盖了铁路运输“车、机、工、电、辆、供电”六大系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等级、不同培训目的的实训体系。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是将其打造成为贵州省开放性铁路主专业公共实训基地、专业教师培养基地,轨道交通专业技能大赛基地、文化教育科普基地,国家级轨道交通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
    “今年6月,我们学校派出代表团,赴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参加2017年留学中国教育展及‘牵手未来’大学校长高峰会,积极推介我们学校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留学生政策等方面的优势。”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统战部副部长牟秋红介绍。到目前为止,学院共接待来自韩国、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德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来访团组18批,共计213人次,双方就科研合作、学术交流、教师进修、学生联合培养等达成了一系列共识,形成了一系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