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欠发达地区多领域对外开放合作
作者:
■黄勇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州省已经举办了十届,十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这种合作模式已从教育领域的合作拓展为多区域、多行业面向东盟国家提供教育交流、人才培训、科学研究、经贸合作等多方位服务,已发展成为立足东盟、辐射全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平台。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作为在贵州举办的国际合作会议,对于推动贵州这样的欠发达地区由教育交流合作拓展到多领域对外开放、提升对外开放的参与度很有意义。
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合作新平台。借助区位条件,依托贵州位于西南,联接华南、华中和地处“一带一路”结合部的区位优势,积极打造一些国际性的交流合作平台,进一步发挥好国际论坛、博览会等重大活动平台对外开放的积极作用。不断提升影响力,力争成功申请国际展览联盟(UFI)认证展会项目,打造国际型会展品牌。进一步培育应对气候变化大会等国际论坛和会展品牌,打造多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积极寻求国际产业合作新突破。紧紧抓住贵州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机遇,构建对外开放的产业高地,加快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端化、绿色化和集约化发展,着力推进保税加工、物流、贸易、跨境电子商务、金融等提质发展,面向国际产业链,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合作,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的开放上寻求突破。继续加强与美国、德国、瑞士、韩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交流合作,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新机遇,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新空间。在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合作方面,深化与东盟、南亚国家在国际教育、现代农业、特色旅游、基础设施、能源资源、冶金化工、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合作。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方面,加强与太平洋沿岸国家和地区及非洲在科技教育、文化旅游、矿产资源、现代农业等领域的合作。在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合作方面,加强与中亚和西亚国家在特色食品、磷化工、酒类、机械设备、建材等领域的合作。在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合作方面,积极推动与欧洲国家在大数据和大健康医药等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努力激发开放型经济新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建立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体制,推进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特征的投资管理制度改革,构筑对外开放新平台,提升经济外向化、国际化水平。着力培育本土跨国企业,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拓展对外贸易市场与空间,努力扩大对外贸易规模。既要巩固和扩大东盟等传统市场,又要着力开拓大湄公河次区域、欧美、非洲等新兴市场,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贵州资源要素优势,促进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和高端优强企业,发挥大企业在吸引中高端资源和集成创新中的优势,积极发展符合贵州特点的内陆型加工贸易,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同时,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投资、工程承包、劳务输出,加强互联互通项目对接,积极提升对外要素配置力,努力形成境外投资的产业优势和区域优势。(作者系贵州省社科院研究员、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