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新京报》一版右侧唐家岭的旧照片,配文标题是《“蚁族村”变身》。2009年底,唐家岭作为北京市50个重点村改造工程拆除,但很多人都没有走,而是移往附近的史各庄乡,搬到周边不被拆的“握手楼”里继续生活。与史各庄“崛起”相同的还有唐家岭西侧、南侧的后厂、马连洼、西二旗等地。
北京市为疏解大城市病,部署了许多举措,一部分人离开北京到更适合自己的地方打拼。但是,还有相当多的人选择留了下来,不止为生存,更为“人往高处走”的情怀。住在“握手楼”里的人们大多只是“挪了挪窝”,搬到周边不被拆的“握手楼”里继续生活。他们从一个唐家岭搬到另一个“唐家岭”,从一处地下室搬到另一处地下室,从五环搬到六环,只是为了能留在北京。
这给其他城市带来一种启示:读懂年轻人“忍辱负重”蜗居大城市的决心从何而来,他们的心理诉求是什么,就能将其吸引过来。
眼下,许多城市都为了招揽人才、留住人才各出奇招,比如成都就业送户口、长沙发布“人才新政22条”百亿资金打造人才高地,等等。这些固然具有吸引力,但是要长久留住人才并创造价值,光砸钱、给户口是不够的。
北京拥有二三线城市难以企及的就业平台、创业空间,这是他们选择北京、爱上北京的主要原因,也是其他地方值得借鉴之处。据《北京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全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共有从业人员1111.3万人,其中批发零售业、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位列前五。不同层次、门类的就业创业形态,吸纳了海量人口,并继续吸引着人们。这就要求引才之地应全方位、多层次地建设平台、提供扶持。
“蚁族村”拆了,但“握手楼”里拼搏的人和精气神儿还在,他们的蜗居,为的是寻找平台厚积薄发。如何搭建平台、搭建什么样的平台,是招揽人才最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