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电商大促虽落幕,有关电商平台霸权欺诈商家之举被媒体诉之于众。媒体报道,一位要求匿名的商家称,今年的不同之处在于,京东很强硬,在6日把库存全锁了。这意味着,离618还有12天的销售黄金期,商家却已没有权利根据消费者的访问做备货调整,也无法调配资源。京东时尚事业部总裁丁霞坦言,正是因为京东锁定了商家的后台,才保障了库存和货品供应。
电商平台与网店商家之间的关系,笼统来说就是“你搭台,我唱戏”。如同实体商城一样,商城开办者收租营收,不卖货的电商靠什么赚钱,要么将卖货作为持续保持用户活跃度,黏性的工具,从物流、供应链的后续环节上赚钱,要么服务卖家,扶持卖家搞生产,再从卖家身上赚钱,但无论基于何种模式,都必须肩挑两头,做好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纽带与桥梁作用。
如果说“剁手党”们是上帝,那么依托于平台的商家同样也是上帝。在电商“流量为王”的生态法则下,平台与商家之间具有利益共同性。客观说,也正是大量商家的投入与付出,才成就了平台的巨大支撑作用,并不断的做大做强。
从电商平台的升级路径看,“卖货”只是最基础的环节,商家在其间扮演了平台掘路者的功能。比如双11、双12或者618为代表的电商节,就离不开商家的让利促销。不过,商家是否愿意参加,以何种名目或者优惠措施参加,作出什么样的让利,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支配性。这既是商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民法总则》等法律的具体要求。
京东虽然表面上打了一场漂亮的营销仗,以大流量、大销量提升了平台形象和声誉,不过却有“平台唱戏,商家买单”的强买强卖之嫌,造成了真金白银的利益侵占。商家有共同打造平台的相对义务,却没有绝对的义务。若连最基本的意愿都无法得到满足,则其他权利就很难获得保证。
无视第三方利益,本质上是“精致化的利己主义”,既然连曾经的合作伙伴都可以“翻脸不认”,由曾经的座上宾变成陌路人,谁又保证你不会成为下一个被“拉黑”或者“强锁”的对象?至于顾客是上帝之类的承诺,又靠什么来给予保证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