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吴斌理事长日前在大连市沙河口区春柳小学调研“数码钢琴进课堂”项目时,相继观看了5个钢琴实验班的课堂弹唱表演,观看了全国模范教师、辽宁省特级教师时岩的一节音乐课。随后,听取校长李丽关于学校“数码钢琴进课堂项目”实施情况的汇报和杨群力代表辽宁省数码钢琴进课堂课题组做的工作汇报。
吴斌指出,艺术教育主要目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气质上的改变。现在我们艺术教育太功利化了。学校经常组织音乐会等活动给孩子提供表演和交流的机会,这是非常对的。现在很少有校长、局长从这个角度看给孩子究竟带来了什么变化?绝大部分的校长都希望自己的学校能获多少奖,培养出多少朗朗这样的学生。但这不是教育家的思想,教育家是要面对所有的儿童。
吴斌表示:“今天看到学校孩子们的表演,虽然有的弹得好,有的弹得不好,但是我们都给孩子们机会,这就叫均衡发展。器乐教学在我国是很难的,建议你们申报国家级课题,因为你们的成果是很显著的。”
吴斌强调说,这个课题实验对我国音乐教学有两点重大的突破。
第一是“读谱”的问题。读谱问题虽然一直被音乐教育界十分关注,但实际上是解决不了的。学音乐必须要从学乐器开始,唱歌是人的本能,绝大部分人唱歌是不识谱的,如:郭兰英、帕瓦罗蒂等。很多人卡拉OK唱得很好但是不识谱。真正要解决“读谱”的问题,必须从学习乐器开始。这个教学解决了最大的问题——就是“识谱”的问题。“我今天看课时学生基本都会识谱,这一点给我们一个证明:要想学识谱,必须学乐器。这也给我们音乐教育提个醒,要想在音乐课上解决识谱难题,是可能的事。”吴斌说。
第二是“音准”的问题。音准一直是饱受诟病的问题,所有音乐专家在中小学合唱和演奏中老是提出“音不准”的问题。“今天这些孩子的音准非常好,这一定跟他学习这个键盘乐器有关。跟学习弦乐不同,键盘乐器具有固定音高,因此,学习键盘乐器对于解决音准的问题是其他乐器不可替代的。音准是音乐表演的第一要素。”吴斌说。
目前,全国学校对通过学习乐器来提升学生音乐素养越来越重视,未来的音乐教学发展一定是以器乐教学为主的。因此,吴斌认为这个实验课题十分有价值。“时岩老师的课,是很新颖的,以往我看到的器乐教学绝大部分都是以学习乐器为主,以如何把乐器学好为目的。今天时老师的课,还是很综合的,她是利用乐器提升对音乐的表现、演唱、表演,包括一些音乐常识和知识学习都融在里面了,而且学一学,唱一唱,弹一弹,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音乐知识的学习,把乐器当做一种教具来应用,不完全是学习乐器。能够把我们的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习方法等融到教学当中,显得不枯燥,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我们的教材编写得也很好,通过器乐教学提升孩子们音乐素养,这个定位还是很准确的。”吴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