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叔阿姨不仅在经济上资助我们,还教会我们感恩和付出,我们每位同学都和一位孤寡老人结成对子,每隔两周我都会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家务,陪老人聊天,这让我更懂得爷爷奶奶每天照顾我的不易。一年来,我们看刘教授讲《学记》的视频,听学校老师讲解,和同学一起讨论、编演情景剧,我很喜欢这种方式,既让我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也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有了你们的帮助,我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这是天津宝坻区方家庄镇杨家口中学六年级杨雨博同学,在伟见国学师门创建的“春飨孤子秋飨老”公益养志工程实施一年之际的感言。日前,刘伟见及伟见国学师门12位弟子与13名孤子结成一对一帮抚关系,并为每个孩子送去一份10万元大病保险,孩子们每人还获得了由中国服装协会带头捐赠,由伟见国学师门补足差额的笔记本电脑。
伟见国学师门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国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研究所国学研究室主任。刘伟见教授于2014年7月创立。除开设国学公益课堂外,2016年3月,他在读到顾炎武《日知录》中的一句话“春飨孤子,以象物之方生;秋飨独老,以象物之既成”,便构想在师门内开展一个“春飨孤子秋飨老”公益养志工程。在师门“三三之教”(学儒佛道三家经典,过文字、义理、事功“三关”,养身养心养志养“三德”)的事功关、养志上有实质性突破,选择天津宝坻区作为第一个实验基地,得到了师门弟子的广泛响应和宝坻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方家庄镇选定了13名孤子和13名孤老作为第一批资助对象。
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慈善和公益,该工程以经济资助和国学养志相结合,对孤贫儿童的生命和慧命作双向关注,从精神到身体两方面去培养孤子、关怀老人。内容包括:帮抚13名孤子的学习生活到18岁成人,期间学习《学记》《论语》《大学》等9部国学经典;资助13名贫困老人,直到终生;孤子与孤老结为对子,孤子每年拿出接受资助金的10%,在监护人的陪伴下和志愿老师的督导下,服务于定向帮助的孤老;刘伟见教授及师门弟子与13名孤子建立一对一帮抚关系,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给予具体帮助。
与此同时,伟见国学师门在方家庄镇不断探索适宜的国学学习模式,目前已与当地“国学进校园”特色实践结合,形成了“政府、学校、社会组织”三结合持续推进的格局。一年来在23位志愿老师的共同努力下,不但13个孤子和结对的老人身上发生了很多变化,而且120名在校学生直接受益,因孤子而得到伟见国学的滋养,还让同学们对鳏寡孤独更生爱心,在当地产生了积极影响。该公益养志工程已成为丰富伟见少儿国学传承模式的新探索,目前逐渐推广到宝坻教育界乃至苏州、江阴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