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进入新常态,民营企业遭遇“三座大山”——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如何帮助企业搬掉“三山”,引领广大民营企业家坚定信念、提振信心、坚守恒心,长沙市工商联注重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特色,积极推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强化精准服务,教育活动取得实效。
积极开展政企互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推动政企恳谈。主动争取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长沙市工商联连续5年成功举办政企恳谈活动,市委书记亲自出席,带领各区县、各园区、各职能部门一把手和民营企业家面对面,听取企业家意见和建议,将企业反映的问题现场交办,为民企发展撑腰鼓劲。几年来,先后向各区县(市)和市直部门交办、督办问题建议400多条,100%得到答复,85%得到解决。形成市领导高度重视、工商联组织实施、企业家畅所欲言、部门认真办理、市委办协调督办的政企恳谈长效机制,成为长沙市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一张名片。
推动政策出台。牵头制定《市委市政府进一步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助推市委出台《长沙市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若干意见》,厘清了政商边界,什么活动可以参加,什么饭能吃等政商交往行为有了清单。以社情民意、集体提案、调研报告、课题研究等形式,切实推动企业降成本、促转型、优环境。今年,我会《关于稳住民间投资的几点建议》以集体提案提交两会,市长迅速做出批示:“民间投资是考量政府转变职能、驾驭经济能力的重要内容,是长沙市场化和开放度的重要标志,必须尽快突破”。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第一时间召集发改、经信等15个部门研究,直接推动了《振兴长沙工业实体经济的若干意见》(“长沙工业30条”)、《长沙市促进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长沙市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工作导则》以及“长沙人才新政20条”的出台。
推动政策落地。2016年,牵头非公经济政策落实督查,联合市委督查室通过召开企业、部门、园区、商会座谈会,对53项督查内容、18家政府部门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形成督查报告,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市政府对督查建议逐条进行落实,切实增强企业的获得感。
精准服务企业发展,坚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发展信心
精准法律服务。今年,制定《长沙市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维权联席会议制度实施方案》,成立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市委常委、统战部长任常务副组长,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任副组长的高规格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维权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每季度一会,每半年一通报的工作机制,构建了统战、工商联、公、检、法、司、监察及相关职能部门共同保护民营企业权益的新格局。充分发挥长沙总商会法律顾问团、长沙市民营企业投诉处理中心和长沙市总商会仲裁调解中心等三大法律服务平台的作用,聘用顾问律师80多名,设立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监测点125家,推动依法解决民营企业权益维护。
精准科技服务。为服务长沙制造企业转型升级,今年4月,组织举办“智造长沙——新制造新变革新驱动”非公有制企业负责人高级研修班,全市200余名制造类非公企业家参加培训,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董景辰等6名国内重量级知名专家学者授课,市委书记亲自作开班动员讲话,极大提振了企业家振兴实体经济的信心。科学编制、启动实施《科技创新驱动三年行动计划》,创建虚拟科技园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平台拥有社会中介组织70多家,中小微企业3000多家,发布各类专利10万多项。
精准融资服务。针对企业融资难,成立“工商企业金融服务中心”,举办“长沙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节”、“小微企业融资直通车”等活动,银企对接形成常态化,促成长沙银行、工商银行等银行向中小民企投放信贷资金20亿元,向会员企业授信金额200亿。定期举办“新三板挂牌、企业上市”培训班,促成200多家会员企业在湖南股权交易所集体挂牌。出台实施“民企上市倍增三年行动计划”,助力企业上市直接融资。目前,全市民营企业上市61家,登陆新三板132家。上市企业数量、A股市值在中部省会城市排名第一。
精准经贸服务。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创建东盟长沙制造合作园,举办“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走进澳洲、以色列”、“长沙-美国中小企业合作周”系列活动,推动组建美国、加拿大、欧洲、大洋洲、东盟、香港长沙商会,形成长沙国际化商会网络,构建企业国际化经营服务网络,为315家会员企业“走出去”牵线搭桥,服务远大住工、尔康制药、三一重工、派意特服饰等55家企业“走出去”。
攻坚克难,砥砺奋进。长沙工商联以“立即办、马上办、办就办好”的使命担当,全力服务两个健康。近年来,长沙市非公有制经济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每年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2016年,长沙民营企业总数达20.11万户,年新增5.3万户,同比增长20.5%;全市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6034.94亿元,增长11.9%,占全市GDP65%。今年长沙将迈入“万亿俱乐部”,非公经济成为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