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路径

贵州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正在进行时

作者: ■本报记者管弦实习生兴云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报告绿皮书》(2016)显示,2016年贵州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2%,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平均比例达到96.6%,集中式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山青、天蓝、水清、地净四条生态底线守得越来越好
    今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要求贵州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要注意总结借鉴有关经验做法,做实做细实施方案,聚焦重点难点问题,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工夫,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被列入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突破焦点难点
    “中国生态文明试验区的焦点和难点是西部。”日前召开的2017生态文明试验区贵阳国际研讨会上,将生态文明试验区列为重点议题。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在开幕式上表示,贵州将聚焦建设绿色屏障、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生态脱贫、强化法治保障、深化交流合作开展改革试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在成为多彩贵州的主旋律。
    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秘书长、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主席章新胜看来,中国生态文明试验区的焦点和难点是西部,西部13个省市自治区占中国国土面积的60%,既是中国的生态屏障,又是生态脆弱地区,地理条件和民族问题复杂,而且经济欠发达。
    “2013年到2016年,我国当时GDP能耗累计下降17.8%,以年均2%的能耗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7.2%的增长,清洁能源比重由15.3%上升到17.7%,完成造林面积3.72亿亩(相当于2480万公顷),大气等环境质量进一步好转。”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勇则认为,位于中国西南的贵州省全面推进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自身实际,走出了一条既不同于东部,又不同于其它西部地区的发展之路:推动大生态与大扶贫、大数据、大旅游、大健康、大开发五个结合,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节能环保型四型产业,所有这些都为贵州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并实现赶超跨越提供了强大的释能。
    “生态新则文明新,生态衰则文明衰。”陈敏尔表示,贵州将紧扣建设多彩贵州公园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更加注重追求物质富、精神富,更加注重彰显自然美、人文美,让贵州山水颜值更高,让贵州大地气质更佳。
    百姓感受不容忽视
    “一场大雨过后,不仅是贵阳汽车城一带变成了泽国,曾经被中央环保督查组关注过的贵阳市乌当区高雁垃圾填埋场在方圆1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又开始散发恶臭味,贵州师范学院、保利春天大道等等成千上万的居民又重新笼罩在严重污染的空气环境中,会好起来吗?”就在2017生态文明试验区贵阳国际研讨会召开前4天,一位博客名叫“四少爷_90550”的博主在网络上发问。
    乌当区高雁垃圾填埋场恶臭,这个长期被广大市民诟病的问题再次成为今年4月下旬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贵州时大家的热门投诉。
    然而,“四少爷_90550”在博客中却写到:在5月26日中央环保督查组离开贵州了,贵阳市乌当区高雁垃圾填埋场每天早晨6点到8点又重新开始释放恶臭气体。尽管当地方圆10几平方公里分布得有众多机关、学校、居民区,但该问题反应了5年多了,其间还出现过大规模的群众集体上访,在当地人大、政协委员的提案中也有提及,可是总体上并无太大改观。本次中央环保督查组进驻贵州后,周围居民又积极反映相关问题,但巡视组在的一个月,恶臭基本绝迹,巡视组一离开,臭气每天早晨6点到8点又开始准时弥漫乌当区大部分区域。笔者所在保利春天大道小区由于处于森林环抱,本以为空气清新,但正是由于这种地理位置,每天恶臭气体起码要停留3个多小时,才能散发出去!
    据了解,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贵州期间,累计转办的3453件群众投诉问题已办结2963件。然而,督察组一走,一些老百姓身边常见的环保问题再一次死灰复燃。正如“四少爷_90550”所担忧的:有了督查,工作固然有变化,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地方政府的领导力、执行力不是一天就能强大起来的!的确令人堪忧。
    捍卫绿色一直在路上
    2017生态文明试验区贵阳国际研讨会开幕式上贵州再次发出最强音:多彩贵州拒绝污染,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扎实推进绿色贵州建设行动计划,坚决打好环境保护的攻坚战,全力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长城;贵州还将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健全环境资源司法保护机制,构建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的生态监管体系,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为进一步促进贵州生态环境发展,贵州出台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成立生态环保司法机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日益健全。设立“贵州生态日”,广泛开展绿色创建活动。
    今年6月18是首个“贵州生态日”。在首个“贵州生态日”当天,贵州举行了大规模的“保护母亲河·河长大巡河”行动。包括贵州省委书记、贵州总河长陈敏尔在内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共1430名分级河长、2902名责任单位负责人和340名民间义务监督员共同进行了巡河活动。对贵州省内100条重点河流开展重点执法检查“清畅整治行动”,在全省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1059条河流开展“清岸清水活动”,同时聘请万名河湖巡查保洁员,力求河流水清、岸绿、河畅、景美。
    作为生态大省的贵州,生态环保创建成果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1个、生态乡镇56个、生态村8个,省级生态县3个、生态乡镇102个、生态村280个。
    政府强力推动的同时,民间组织贵阳公众环境教育中心已开始着手在贵阳市清镇市红枫湖镇大冲村里开展“农村垃圾分类”环保活动,并促使首个“农村垃圾分类”落地,得到了大冲村民的支持和积极参与。
    对于这样一个在省城贵阳都尚未做好的环保工作,如何能在一个农村开展成功?贵阳公众环境教育中心主任黄成德在推动大冲村垃圾分类的过程找到了答案,“从政府到村支两委到村民小组,到具体的农家,都把职责分清了,不就干干净净了?企业尽企业的责任,政府监管部门尽监管部门的职责,我们农村、乡镇也尽职责。垃圾分类不只是政府哪一个层面的,是全民公众参与。”
    大冲村开展垃圾分类活动后,村民们把酒瓶、易拉罐、装鸡蛋的纸壳、塑料瓶等可回收物品进行回收,据村民统计,垃圾在原来基础上减少了70%左右。
    据悉,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在大冲村开展以后,将真正探索出一条在农村可复制、可推广的垃圾分类的经验,之后将在全镇12个村、93个村民组进行推广。
    与此同时,贵州各地区生态发展正趋向完善走向成熟,此项工作的成果可以在贵阳市白云区的泉湖公园(原称南湖)得到论证。如今的泉湖公园有着整洁优美的环境,得到了白云区的居民的喜爱,“泉湖公园现在搞得很好,这里有山有水,空气又好又新鲜,环境也很好,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到这里来。”住在白云区的居民如是说。
    而未经改建之前的泉湖公园,是垃圾的天下。棚户区、二手车市场、300多农户和多家小作坊和污水直排湖中、湖面,地上铺满垃圾、烂尾楼林立、交通拥堵等问题,使得泉湖片区这个地方成为白云区脏乱差的典型代表。
    同样,另一端的贵安新区也正在用绿色出行这一实际行动来为贵州的生态发展保驾护航。
    “目前贵安新区共有新能源车辆有534辆,其中34辆是新能源公交车,有58个充电桩,为这些新能源车辆提供了可靠的后备保障。”贵安新能电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周庭说,贵安新区建成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站,为绿色出行提供了保障。新能源车辆除减少碳排放量,还有效地节约消费成本。新能源公交车,充满一次电需1小时20分钟,共计300多度电,能够保证车辆行使300-350公里左右,与传统的燃油公交车相比,可节约1/3的费用,私家车则可节约2/3左右的费用。
    2017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研讨会上还发布了贵州首部生态文明建设报告绿皮书《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报告绿皮书》(2016)。《报告》显示,2016年贵州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2%,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平均比例达到96.6%,集中式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山青、天蓝、水清、地净四条生态底线守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