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筑鑫公司:

走造血扶贫之路才能实现稳定脱贫

作者: ■见习记者王明明
    内蒙古筑鑫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洪学
    “只有将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和基本公司服务有机结合起来,走造血式扶贫之路,才能让扶贫真正扶到点上、根上,最终实现精准脱贫、稳定脱贫,奔上小康之路。”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举办的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片区座谈会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筑鑫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洪学对记者表示。
    打赢脱贫攻坚战,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筑鑫公司于2015年起与疙瘩窝铺村结成帮扶对子后,首先实地考察精准了解所帮扶对象的确切情况:乌丹镇疙瘩窝铺村是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111个重点贫困嘎查村之一,全村123户共520人,农户主要依靠种植玉米、杂粮杂豆等传统种植业,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全村200余名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经营土地主要靠老人、妇女分散种植。
    在精准了解帮扶对象的实际困难后,筑鑫公司对症下药,在疙瘩窝铺村积极开展了四种扶贫模式。
    打赢脱贫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特色产业扶贫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抓手。在疙瘩窝铺村,筑鑫大力发展药材、林果、蔬菜、生猪、旅游五条产业同步并举。据王洪学介绍,目前药材种植面积2000亩;利用村后山坡地发展林果基地1000亩;利用宅基地置换的土地,建设以育代造苗圃200亩;新建春棚500亩、温室蔬菜大棚400亩;与中粮集团合作新建养猪场,年出栏生猪3万头。另外,旗里协调扶贫资金400万元,帮助公司在村里规划建设农家院25个、采摘园500亩、河道垂钓鱼塘25亩。
    老百姓有稳定的就业,才会有稳定的收入,就业扶贫不可或缺。在产业扶贫的基础上,疙瘩窝铺村规模化的生产基地随之成型,农民从分散的种植经营中解脱出来,全村劳动力全部转为公司员工。“药材种植基地安置120人就业,林果基地安置20人就业,以育代造苗圃、新建温室蔬菜大棚安置25人就业。”王洪学表示,公司还投资了200万元购置大型农机具,以降低劳动强度,安排村里老年人、妇女、残疾人就近就业;新建养猪场、农家院、采摘园、河道垂钓鱼塘,计划安排就业50人。通过企业+农户+基地模式,不但使本村贫困户脱贫,还带动了周边21个自然村,120户贫困户,260贫困人口就业。
    产业扶贫与就业扶贫并举,使得农民获得收入的渠道明显增多,逐步形成“租金+工资+分红”的收入模式。公司采取整体承包、利润返租的形式将村里4000多亩耕地流转到合作社,增收的土地承包费,以利润分红的形式返还给农民,每户每年5000元左右,同时还可获得土地租金收入每亩400元。加上在产业基地打工每年可收入18000-22000元,受帮扶贫困户年均总收入在23000元左右,人均增收13000元。村里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劳动力也纷纷返乡,参与公司发展和家乡建设。
    此外,筑鑫公司积极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大力发展移民扶贫与公益扶贫。移民扶贫方面,在乌丹镇疙瘩窝铺村按照每户投资6万元的标准,一次性投资600余万元,建设移民扶贫新村4栋住宅楼7645平方米,整体搬迁102户,并配套建设旅游观光路、便民连锁超市、村级卫生室、党员活动室、农民活动广场等场所。规划建设农家院25户、河道垂钓鱼塘25亩,发展了旅游观光新农村产业。农家院内开发了蔬菜采摘、果园采摘、河边垂钓等特色服务,带动贫困户50人,安置贫困人口18人就业。
    公益扶贫方面,在乌丹商贸物流园区开办了全旗第一家由企业出资的筑鑫老年公寓,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活动场地1万平方米。目前,已为80余位老人提供服务,每年每人补贴1200元,让其感受党和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关怀。
    农户通过企业找到稳定的增收渠道,获得效益最大值,企业通过自身的发展,最大限度的实现了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双赢”。不忘初心,精准扶贫,筑鑫在疙瘩窝铺村真正走出了一条村企共赢的扶贫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