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增“倒挂”这杯“苦酒”谁斟谁饮
作者:
■蔡恩泽
Wind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613家次上市公司(有的上市公司数次定增)的定增到期解禁,实际募集总额达到1.08万亿元。截至5月16日,其中232家次上市公司的股价低于当时的定增价格,倒挂率达到38%。
所谓“定增倒挂”,就是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股票的价格高于二级市场上的最新价格,投资公司做了赔本买卖。
过去三年,定增好像是一幕波澜壮阔的大戏,上市公司纷纷大呼小叫要手持项目搞定增,机构们争先恐后挤破头皮也要成为认购方。现如今,他们不得不为当时的冲动集体买单。
在股市行情红火之时,上市公司定增备受资金追捧,在2006年至2015年10年间,已经施行的定增案例中,定增股份在解禁期后能够实现盈利的案例数占比达73%。
之所以要定增,是定增能够给上市公司增添光彩增加实力,可带来充足的营运资金实施兼并收购、业务扩张。而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可为投资者获取丰厚的投资回报。这看上去当然是一个你情我愿且双赢的选择。
但倘若股市行情江河日下,上市公司在股市风雨中飘摇,定增充其量成为上市公司的一根救命稻草。在232家次倒挂中,倒挂率超过10%的有161家次。海伦钢琴、新联电子、奥飞娱乐等8家次倒挂比例超过40%。其中,奥飞娱乐两次定增均倒挂超40%。这些倒挂案例都是在股市行情腥风血雨的情势下造成的。
不过,在上市公司资金极度匮乏的状态下,也只有选择高价定增来维持现金流。在过往火热的定增市场中,溢价定增频频出现。wind数据显示,2017年解禁的613家次上市公司中,有84家次上市公司的发行折价率为负数,也就是发行价格高于市价。比如,龙泉股份的发行折价率为-40.85%,还有宏大爆破、铁汉生态、冀中能源、岭南园林等上市公司的发行折价率均低至-30%以下。
定增原本是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一种渠道,具有成本少、风险小、通道便捷的优点。但这几年定增乱象四起,于是今年2月17日,证监会发布了《发行监管问答——关于引导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监管要求》,对定增监管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剑指跨界定增。
首先,定增市场乱象亟待整治。眼下,一些上市公司在玩定增游戏,以吸引股民注意力。有的狮子大张口,动辄披露亿元并购的大手笔,其实是虚晃一枪,过上个把月又说因技术性原因暂停;有的上演穿越的把戏,跨界疯狂并购,造水泥的将进军影视圈,搞园林的钟情虚拟现实,让股民一头雾水;有的定增募集资金未进入专户存储,搞体外循环;有的定增“打白条”,先“占座上车”后“募资补票”。资本市场定增乱象激起泡沫阵阵,必须进行整治。因此,证监会叫停上市公司跨界定增的传闻恐并非空穴来风。
其次,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脱节必须治理。目前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成了两张皮,大量资金被股市吞噬,实体经济却嗷嗷待哺,特别是中小企业求贷无门,饥肠辘辘,供给侧呈脱虚状态。有些国有企业将技改项目贷款拿到手,转手投入股市,幻想依托虚拟世界赚一把,不愿意熬心伤神搞创新发展,于是实体经济又呈空心化,产能过剩,库存积压,导致亏损。叫停上市公司跨界并购,可将上市公司的资金投向与主业有关的产业,壮大主业,也就是壮大实体经济。根据逻辑,叫停上市公司跨界并购当是应时之举。
再次,互联网金融、游戏、影视、VR这四大行业虚拟性强,与制造业等上市公司兼容性差,两者的文化理念、管理程序、销售平台等差异很大。即便是搞多种经营,行业落差也不能太大,最好是并购那些业务兼容性较高的行业。据此,可判断跨界并购应是上市公司一大忌,证监会叫停也是情理之中。
可以想像,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连主营业务还没做好,却异想天开跨界去做跟主业完全不沾边的虚拟产业,打着并购重组的旗号进行概念炒作,吹起满天泡沫,结果导致定增“倒挂”,最终损害的是投资者利益。
定增“倒挂”撕开了上市公司和投资者温情脉脉的面纱,立马翻脸。由于股价大幅震荡,风险上升,不少拟参与定增的机构“翻脸”,导致上市公司定增“流产”。博彦科技面对交易方变更承诺的行为,向北京市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江西长运则决定终止筹划非公开发行股份事项,并承诺自公告之日起六个月内不再筹划非公开发行股票事项。一些公司虽没有终止定增计划,但主动对定增价格和规模进行了调整。大族激光将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数量由原来的不超过1.75亿股减少到1.37亿股,募资总额也由原来的52.28亿元降为41亿元。
当然,如果上市公司股价跌破定增价,在面临定增失败的情况下,一些产业资本或会想方设法来提振股价,以“保定增”,毕竟融资是个硬道理,保定增就是保资金拥有量,就是保上市公司的生存权。而投资者也希望上市公司通过提振股价来弥补定增“倒挂”的损失。
如此说来,定增“倒挂”原本是上市公司和投资者携手共“斟”的一杯“苦酒”,咽下去后需要找“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