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兴办实业“舍身喂虎”

作者:
    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
    “舍身喂虎”
    张謇自幼聪颖,然仕途多舛,虽因《朝鲜善后六策》文章等获得张之洞甚至慈禧太后的青睐,却直至1894年,41岁时才终于如愿以偿,中一甲一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而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是近代中国政治的转折点,张謇则在痛苦的思考中选择了实业救国的道路,张謇悲壮地将自己这一选择喻之为“舍身喂虎”。
    1895年冬,张謇接受两江总督张之洞委派,在通州、海门一带集资兴办纱厂。
    在纱厂筹办之初,张謇为了避免洋务企业几十年来的共同命运,竭力避免企业的实际权力落入官僚之手,采取了“商办”的形式,他劝说几位富商分任企业的董事,在上海和通州两地筹集股金。然而两地股金的筹集都不顺利,张謇只能退而求其次,改用“官商合办”的形式。有张之洞及继任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官方的股份还好办,唯张謇答应另行筹集的一部分,因上海纺织业正处在萧条的时候,筹集资金实在困难。在这进退维谷的情况下,张謇只得改用“绅领商办”的形式,认领官机的一半,即25万元,自己再筹集25万元,讲明官方只收取官利,不参与企业管理。几经周折,大生纱厂终于1899年建成投产。
    大生纱厂投产后,由于得到官方的支持,特别是充分利用通州地区棉纺织业产棉多、质量好、劳动力成本低、市场广阔等有利条件,从而在开工半年左右的时间就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不但较快站稳了脚跟,经受了与洋商、洋货的竞争,而且逐步将洋纱挤出本地市场。
    在发展、扩大大生纱厂的同时,张謇为了使大生在通州地区自成系统,又陆续开办了一批企业。为了增加棉花来源,1900年兴办了通海垦牧公司;为了解决棉籽出路,1901年创办广生榨油公司;为了利用大生纱厂的剩余动力,创办大兴面粉厂;为了解决原料和产品的运输,1904年创办上海大达外江轮步公司和南通天生港轮步公司;为了维修和制造机器设备,1906年创办资生铁冶厂。先后创办的其他相关企业还有:吕四盐业公司、同仁泰盐业公司、吕四渔业公司、大隆油皂厂、阜生蚕桑公司、泽生水利公司、达通航业转运公司、大中通运公司和翰墨林印书馆等。
    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
    在努力发展实业的同时,张謇逐步形成“实业、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体系。他认为,教育能够启迪民智,促进实业,进而促进国家的强盛。在从事教育的时候,张謇与当时一批主张先创办大学堂的改革者的观点相反,他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认为一切教育必须以小学为根基,而要办好小学,就先得通过创办师范学校来培养师资。从这些理念出发,张謇于1903年在南通创办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聘请王国维等十余人担任教员。此后,张謇又利用大生纱厂的部分利润和捐募相继创办女子师范、幼稚园、中学、小学以及10多所职业学校或传习所。这些职业学校或传习所,以纺织、医校、农业三校最为有名,三校后来均扩充为专科学校,1920年曾合并为南通大学,对南通地区教育水平的提升曾经起到重要的作用。
    为现代化提供范例
    张謇认清要想图强必须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因此曾积极参与立宪,辛亥革命后,1913年张謇又应邀入阁出任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在其任内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法令、条例及规则,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他所提倡和奖励实业,在不损害民族权益的前提下引进、利用外资发展生产、改革税厘鼓励出口,统一度量衡,统一国币铸造权,开办各种银行发展金融业,组织参加世界博览会与国货展览会以扩大国内外贸易等等,都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张謇从政的目的是为了推进中国的近代化,是为了国家的繁荣与富强,因此当1915年他发现袁世凯有称帝复辟帝制的迹象后,劝说无效,遂于8月借故请假南归,随后辞去所担任的政府职务,就此退出政坛,继续经营实业、教育和地方自治。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建设以一条全新的振兴之路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范例。经过此后数年的努力,大生集团有了很大的发展,其范围已超出南通一隅,至1924年,其总锭数约占全国华资纱厂总锭数的7%强。张謇创办的通海垦牧公司,先后办起50余家盐垦或垦殖公司,开发绵延600多里的苏北沿海滩涂,圈地400余万亩,资本估计约两千万元。据1921年的一个调查资料,张謇所经营的大生集团的总资本约有3400万元,规模盛极一时。
    一己之力终不敌时局
    然而到了1922年前后,由于外国列强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国内政局的不稳定,特别是1921年国家财政危机、纸币信用丧失而酿成的金融风暴,以及各盐垦公司连续遭遇自然灾害,加上企业本身的决策、管理失误,如大规模的业外投资等综合因素,使大生集团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
    面对危机,张謇苦心经营,终因大环境的难以改善而进展缓慢。1925年,大生企业被债权银行接办,后来又落入官僚资本之手。
    大生集团易手后,张謇虽有心东山再起,但终因客观条件的制约而未及实现。1926年8月,张謇撒手西归,然而他所创办的大生企业,特别是他为南通地区创办的教育、文化设施至今仍在发挥功能。
    (文字整理本报记者雪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