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A股兜底式增持
作者:
■肖玉航
资本市场存在各种市场行为,从清仓式减持到目前的兜底式增持无非是市场行为的一个侧面。从最新市场动态来看,在市场交投量能萎缩的背景下,兜底式增持的上市公司不断伏出水面。那么这种兜底式增持出现于风险的资本市场,是否是股价的保险绳?笔者研究认为,需理性看待。
据市场公告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6日晚间,继科陆电子、凯美特气和奋达科技、安居宝、星徽精密、宝莱特、锦富技术等7家先行发布增持倡议的公司以外,当天另有9家上市公司董事长又跟随发布了增持倡议,分别包括长城动漫、长城影视、雪人股份、乐金健康、智慧松德、华灿光电、吉艾科技、青岛金王、东方金钰,累计已达16家。
无可否认,对于本公司发展信心较大且能够实现业绩增长、回报股东的增持行为,如果股价投资价值显现,那么这种增持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相反,如果从长年业绩变化情况,经营平平、估值高企、股东回报意识差,如果出现兜底式增持号召,那么这种增持行为本身的动机需要警惕,同时,员工如果亏损,动用公司资金补偿,那么这种行为则会伤及股东利益。
研究国际资本市场来看,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成熟市场上,并无号召员工进行兜底式增持市场行为,更多的是公司股东或员工自愿的进行投资,因为“买者自负”原则所体现的市场风险机制,股东利益机制、内线交易打击机制和市场估值理性透明,使得在风险市场中各身的定位有度。
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兜底式增持往往能够带来相关股票的短期波动表现,但从市场投资学的角度来看,中长期相关公司的经营业绩与股东回报、估值才是决定其未来价值的真正体现。离开了业绩与回报,这种兜底式增持往往带给投资者较大的市场风险。比如在2015年股灾之时,暴风集团(300431)的股东增持行为,如果在80元附近介入,那么经过一年多的持股目前价位27元附近,公司经营业绩变为亏损,股价惨跌,那么这种脱离估值与回报的增持就是一种风险的体现,如果员工兜底,公司目前亏损,如何保障能够兜底呢?
从部分公司号召员工兜底式增持来看,实际上也存在其它风险反映,比如上市公司对本身股票质押风险的担忧。兜底式增持的确也可以达到避免质押爆仓的目的。实际上,在兜底增持的上市公司中,的确有几家是存在质押爆仓的风险,我们近期市场不时有股票“闪崩”也体现出此类风险的一个信号。
通过研究发现,这16家公司的经营业绩总体平平,而市盈率较高,如果我们剔除2016年度亏损的两家公司,简单将其中14家公司的PE平均,其得数为63.45倍,因此,可以判断兜底式增持总体建立在较高估值体系之上。
总体研究认为,兜底式增持在我国股票历史上引起过短期波动,但由于估值体系及未来经营业绩的不确定性,导致增持风险与员工持股风险也较为突出。因此对于目前A股市场出现的兜底式增持须理性看待,而能够决定股票价值的因素取决于业绩、估值与股东回报,而非概念式的建立在盲目的市场冲动,未来中国股票市场发展方向将向“买者自负”的市场化深化,因此在风险市场中投资须保持理性客观,不宜盲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