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益于国家民族的人

作者: ■本报评论员陈雪根

    在爱国科学家的星系里,新添了一个耀眼的星座——他就是黄大年。
    黄大年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和高尚情操,激励着无数学有所成心向祖国的海外学子,激励着正在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广大科研人员,激励着投入到科技创新行列的千百万企业家,激励着所有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中国人。
    他是一个胸怀祖国心有大爱的人。从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到黄大年,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这种对民族、对国家、对人民的大爱,从普通如黄大年父母这样的知识分子身上,我们也能体会到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始终在以大爱奉献自己、教诲子女。黄大年的父亲常常提醒黄大年,你是有祖国的人。他的母亲弥留之际,还不忘叮嘱他早点回来,为国家做点事。祖国永远在黄大年心中,邓稼先就是他学习的榜样。35年前,黄大年在毕业册上写下: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24年前,黄大年远赴英伦深造,对着送行的同学,他发誓:我一定会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带回来。9年前,国家“千人计划”启动,黄大年听到了祖国的召唤。他挥一挥衣袖,带着国外的先进技术、带着家人回来了。从黄大年身上,我们再次看到,海外学子心系祖国,祖国心念海外学子,只要祖国需要,一声令下,他们就会义无反顾地回来报效祖国,而祖国正是其施展才华成就事业的最好舞台。黄大年说得好:现在正是国家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这批人应该带着经验、技术、想法和追求回来。要树立远大理想和家国情怀,做出得去、回得来的科学家。他以自己的生命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也以自己的言行呼唤更多的海外学子:归来归来吧,此其时也。
    他是一个守信践诺精益求精的人。黄大年不仅实践了他带着国外先进技术回来报效祖国的大诺,同时,在科研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他也始终不忘守信践诺。他明明知道自己身患重症,仍要以“拼命黄郎”的精神一心扑在工作上。在他的日程表上,各种工作排得密密麻麻。就连黄大年团队的成员,也很难搞清楚他同时在承担多少工作。他不会偷懒,因为他不想失信于人,只要答应了人家的工作,再苦再累也要兑现承诺。在他主持的科技攻关项目上,他提出了“公司化”“绩效化”的管理理念,“借鉴欧洲大公司的相关管理经验,在总目标下,赋予相关负责人具体任务,层层抓落实、责任全覆盖。”谁签约谁负责,谁也别想蒙混过关。对于那些不按承诺出牌的行为,他会拍着桌子大喝一声:“我们拿了这么多纳税人的钱,怎么如此草草了事呢?汇报材料不好好做,开会不按时到?我们得遵守契约精神啊!”在他那里,设备采购必须货比三家,才能提交调研报告;“技术指标不能模棱两可”,任何一项说不清楚,都不能签字;PPT演示要“无懈可击”,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错。在科技创新的征程上,我们需要的正是黄大年这种守信践诺精益求精的精神。
    他是一个淡泊名利心地纯粹的人。有人说,黄大年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在名利和世俗面前,黄大年确实是“不食人间烟火”。按照他的学术水平,他完全可以当院士,学校领导几次催他抓紧申报,但他总是说“先把事情做好,名头不重要”。在国内教育科技界,默默奉献者有之,争名夺利者有之,贪污腐败者也有之,科研经费有时就成了唐僧肉。黄大年负责的第九项目斥资逾3亿元,很多机构和单位想要分一杯羹。对于那些挂名专家,黄大年直接说“不”,对于希望合作的单位,他直接钻进人家的实验室和车间,亲自查验对方资质,常常搞得人家下不了台。有人找上门来,想“拉点儿经费”,他的回答是“我没有对手、也没有朋友,只有国家利益”。事后发现“居然连吉林大学也没有多拿一分钱”。不仅如此,他还老是想着“把咱们自己的经费再压缩一些”,确保其他机构积极参与。同事朋友们评论黄大年“不唯上不唯权不唯关系,不允许‘你好我好大家好’,如同一股清流。”这样的清流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黄大年这样纯粹的人,来荡涤隐藏在各个角落的污泥浊水,还社会一个风清气正。
    黄大年的精神是全民族的财富,也是民营企业家们的财富。他的家国情怀、他的无私奉献、他对科技创新的执着、他的契约精神、他的正直纯粹的品格,与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精神内涵是一脉相承的,也是优秀民营企业家必须具备的,值得我们所有的民营企业家们好好学习。大力弘扬黄大年精神,对于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发展信心,促进“两个健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