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日前刊发的北京门头沟原区长王洪钟的案件警示录,不少人都注意到了落马官员的绰号。王洪钟因大搞拆迁被当地群众鄙之以“王指倒”,让很多人不禁想起了同样喜欢大拆大建的“李拆城”“季挖挖”,充满江湖义气的武长顺“武爷”,还有坐拥大量不义之财的“王三亿”乃至“房叔”“表叔”们。有文章因此主张,纪检监察机关要多听听百姓给官员起的绰号,善于管窥一豹、顺藤摸瓜,从民意中发现部分违法违纪官员的真实嘴脸。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绰号虽然只有寥寥数字,但在生动形象的表达中浓缩了民意,体现着百姓对官员的真切评价。
剖析这些绰号的由来,根本上是权力任性的结果。“指哪儿哪儿倒”是典型的“拍脑袋”“一言堂”,对应到当事人的所作所为中,就是警示录中提到的忽视程序;至于“五毒书记”“三胡省长”,则充分暴露了权力相对集中的部分一把手,漠视党纪国法,恣意妄为;还有那充满江湖气的“武爷”“王彪子”,仅凭如此响亮的名头,就让人闻到了专横跋扈、趾高气扬、唯我独尊的气息。
绰号值得人们去进行多层面的反思。总结落马官员的绰号现象,可以发现一些明显特点:一是,这些绰号多被用在某些党政一把手身上,那么是否应该追问,这些官员的权力为何可以如此任性,那些约束性程序、民主集中制的决策方式,因何被束之高阁或形同虚设?二是,很多落马官员的绰号里,都带着“拆”“挖”“推”等字眼,细究起来多与其主政地方的大拆大建有关,那么是否应该追问,过往或当前的官员政绩考核中,是否存在导向、指标仍然不够完善的地方?又如何真正将新发展理念贯彻其中,并真正落实?三是,一些官员的绰号总是在落马之后叫得响亮,那么,是什么阻塞了民意通道,以致百姓要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