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澄衷:兴天下之利莫大于兴学

作者:
    叶澄衷(1840-1899),是19世纪末最富有的中国人之一,他以代理五金、煤油起家,以“五金大王”“煤油大王”等身份名重一时。盛名之下,他同时也是晚清史上绕不过去的一位公益商人。
    叶澄衷有晚清“首善商人”之称,其所创办的叶氏义庄(后改称中兴小学)、叶记商务学馆、澄衷学堂等,是晚清举办洋务的买办着眼于培养洋务人才出发点的延续与超越。
    今天,叶澄衷的商业帝国早已荡然无存,而他的慈善事业和慈善理念却值得后人持久感念和深刻反思。
    宁波商帮领袖
    1840年,叶澄衷出生于宁波镇海乡下,原名叶成忠,祖上世代为农。父亲叶志禹,靠几亩薄田养育五个子女,不堪繁重劳作拖垮身体,无钱治病而英年早逝。叶澄衷只读了半年私塾,就开始在当地一家油坊做学徒,后来随同乡赴上海谋生,路费是母亲用地里的青苗抵押借来的。
    敏锐地捕捉到商业机会后,底层出身的叶澄衷运用自身经营才干,精心打造了一张涵盖五金连锁、煤铁进口、煤油代理、火柴制造、缫丝生产、航运、地产、金融等领域的商业帝国,一跃成为上海滩首富、宁波商帮领袖,“旖旎江海五六千里之地,上海实权其中”。1899年,叶澄衷去世时留下800万两白银私人资产,这相当于清朝政府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
    早年贫苦的成长经历一定在叶澄衷的心中烙下挥之不去的印记,以至于他事业有成之后总是极尽可能地参与社会公益。每当灾荒发生,叶澄衷便积极奔走,组织商人富户捐款赈灾。频繁的捐资赈灾令他闻名朝野,藉此获得候补道台的二品顶戴,以及“乐善好施”“勇于为善”的匾额嘉奖,就连去世多年的祖父和父亲,也在叶澄衷赈济东北灾荒之后获得朝廷的“封赠”。
    成功的商人具有共赢意识
    然而,慷慨地捐出一笔慈善资金,并不能保证它被得法运用,所以实干家更喜欢在公益事业上亲力亲为。在他们眼中,慈善与商业没有什么两样,不过都是改变世界的工具。叶澄衷经商之际不忘行善,而在一些时候,精心谋划的善举,也能带来一石二鸟的商业效益。
    流经上海市区的吴淞江被称作苏州河,苏州河南北两岸被辟做英、美租界。1856年一个名叫威尔斯的英国人牵头,联合一批洋商在苏州河上建了第一座桥梁“威尔斯桥”,向路人收取1文钱过桥费,收回投资后不但没有削减过桥费,反而涨价到3文钱,行人对此怨声载道。迫于舆论压力,工部局计划建造一座免费的桥梁,只因资金不足,迟迟无法动工。
    叶澄衷得知这个消息,主动承担三分之一的建造费用,在“威尔斯桥”附近建造木质浮桥,桥梁竣工后免费开放,因而被称作“外白渡桥”。因参与建桥,叶澄衷在上海民间声誉大振。
    叶澄衷捐资建桥,还有另一层打算。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低价购得苏州河北岸的大片土地。当初只花了4万两银子,在“外白渡桥”建成后,苏州河北岸人流激增,这块地皮迅速升值。叶澄衷便以此为基础,设立“树德地产公司”,开发和销售房地产,获利颇丰。
    成功的商人往往具有共赢的意识。
    他们不会把慈善简单地视为施舍,更不会把经商与行善割裂开来,而是乐于将生意建立在对他人有利的基础上,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最终也将从中受益。
    叶澄衷开设的顺记五金商号在全国各地不下40余家分店,雇员近千人。动荡年代,天灾人祸频发,叶澄衷一次性拿出2万两白银,建立慈善机构“怀德堂”,救济贫寒的员工家庭。怀德堂与今天的慈善基金类似。叶澄衷聘请专业人士组建董事会,负责资金管理和日常运营,每年所得的投资收益,用于抚恤员工。这也保证了顺记商号组织队伍的稳定性。
    兴天下之利莫大于兴学
    事实上,叶澄衷对教育事业抱有非比寻常的热心。他认为,教育匮乏导致的愚蠢是普遍贫困的原因,要改变这一局面,务必发展教育,培养“大可成才、小可谋业”的各种人才。
    叶澄衷一生直接或间接创建多所私塾、学堂,受益于此者不计其数。1871年,叶澄衷在家乡宁波镇海创办“叶氏义塾”,为贫寒人家的孩子提供免费教育。1899年,叶澄衷弥留之际委托怀德堂主持修建新式学堂“澄衷蒙学堂”,即上海澄衷中学前身。
    “澄衷蒙学堂”落成前不久,叶澄衷在上海去世。
    叶澄衷做慈善的最大亮点是建立了一套长效机制,实现对教育的持续捐助。当然现在社会体系已经发达,培养人才这档子事不再需要企业去做,但叶澄衷这种前瞻性地做慈善的思路,仍值得大家借鉴。现在很多慈善,都很零散,不成系统,但叶澄衷则做出了体系,这是很了不起的。
    至今仍少有商人能达到叶澄衷的境界,他建立了从小学到中学的教育体系,堪称中国商界成体系举办教育第一人,也因此孕育了一批商界大腕和精英,譬如,“世界船王”包玉刚、影视巨商邵逸夫,以及港台实业家赵安中、叶庚年等,曾在叶氏义庄接受启蒙教育。澄衷中学则培养出了譬如竺可桢、乐嘉陵、陆道培、俞梦孙、卢于道、胡适,以及获得国际小行星命名的旅港实业家李达三、上海华成烟草公司创办人戴耕莘等一大批多学科的名人名家。
    叶澄衷办学秉持了“兴天下之利,莫大于兴学”的概念,和许多晚清民国的商人做公益一样,都有一个特别突出的特点,原来亦步亦趋贴着皇家报效或家族回馈的商人,开始走出自我的小天地,面向更为广阔的民众,施展自己的社会情怀和抱负。
    (文字整理本报记者雪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