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分的创业者黄峥和他的拼多多

作者: ■本报记者王洋

    有光环的地方就有暗影,在初出茅庐的社交电商平台拼多多身上,褒奖越多,争议声则越大。
    从2015年团队初创到2016年拿到B轮1.1亿美元融资,直线增长让拼多多被外界视为下一个淘宝,有望颠覆BAT。过快的成长也给拼多多带来了刷单、售假等一系列质疑。
    “创业让我看到了更多人性的阴暗面,有时我就想,到底该不该创业?”拼多多创始人黄峥说。但几乎是马上,他的另一种情绪又涌上来,“还是要继续做,我觉得拼多多有机会做成一个全球化的公司。”
    谷歌学徒不安分的心
    即使按照最庸俗的升学标准,黄峥也算是“别人家的孩子”。因为他在小学升初中之后,就没有参加过升学考试:他中学就读于在杭州外国语学校,这是浙江的孩子能够想到的最好的中学;他的大学保送至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这是浙大最优秀学生汇聚的学院;本科分专业时,他进了当时浙大校长潘云鹤院士的实验室;本科毕业后,他不出意外地申请到美国名校就读。
    但是,如果仅仅靠着这份优秀的学业,黄峥可能会是一名优秀的员工或者是位不错的职业经理人。但是,这些和一位过硬的创业者之间还是不能划上等号。
    能让创业者坚持下去的源动力,除了事业的召唤、金钱的吸引,更多的还靠内心深处的不安分——来自于对缺乏安全感的不安分。
    黄峥就是这样一个不安分的人。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稳定工作,却是他竭尽全力去逃避的舒适区。
    当初他在微软和Google之间选择后者,是因为当时的微软已经太成功,成功到你能想到未来10年你大概会到什么级别、会做什么事情、会过什么生活。所以,不安分的黄峥去了当时还在崛起的Google。
    在Google的第三个年头,他和李开复一起,被派到了中国来拓展业务。那是一种“谈笑有鸿儒、出入五星级”,人见都称“总”,在祖国工作还拿着出国补贴的状态。这种常人甘之如饴的状态,黄峥却是坐立不安。“可怕的地方正在此,这种舒适会慢慢腐蚀你,你慢慢地就走不动了。而且,当时的我何德何能,能如此舒服更多是因为平台,而不是因为我本人。”
    所以,2007年,黄峥再次不安分地从Google辞职,选择了一条更加艰辛的路,自己创业。
    黄峥的第一个创业项目非常简单,就是网上卖手机。虽然当时勉强算“高富帅”了,但是黄峥却非常“接地气”,还没辞职就开始不安分地准备起来。
    在Google工作的最后三个月,每个周末黄峥都跑到中关村,去各家零售店当推销员卖手机。“在国美、苏宁都卖过手机,只有知道一线是怎么玩的,才能了解消费者”。
    卖了3年手机,尽管一年销售额有几个亿,但几乎没挣到钱。黄峥干脆将公司卖掉,开始游猎下一个机会。
    这一次,他们选择的方向是电商服务。虽然他们开始时只有十几个人,但在做了几单无意义的业务后,直接将目标客户瞄准为世界500强企业。这群不知深浅的年轻人,带着非常华丽的个人简历和非常资浅的公司履历,一家一家去拜访500强企业。两份材料之间强烈的反差,以至于这些大公司都觉得他们是否别有所图。当然,得益于他们的跨国背景,经过一番努力,他们还真拿下了不少500强企业的单子,拜耳、金佰利、亨氏等都成了他们的客户。如今,在电商服务这个细分领域,乐其已经能成为行业前三。
    对于十几个年轻人来说,成为一个领域的“隐形冠军”已经不错了,但这还不够。有了钱之后,黄峥的不安分劲又发作了,想的更多、想做的更多。
    一个机会
    拼好货的故事要从黄峥的第三次创业后说起。
    2013年,乐其的一部分核心员工开始运营游戏,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是黄峥的第三个创业项目。
    但就在寻梦不断发展壮大时,黄峥突然得了中耳炎,在家休息了近一年。
    “完全空下来后,就在想以后是继续创业,还是做投资?”黄峥觉得,做投资似乎还有点早,而他内心还有一些野心,“其实就是希望做的事有更大影响面。”
    起初,黄峥考虑过开家医院,毕竟治疗中耳炎的过程“太痛苦”。他把有名的耳鼻喉科大夫几乎都看了个遍,但越深入研究,他越觉得“好医院远不如吃得好靠谱”。另一方面,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流量正发展迅猛。商业角度上,黄峥注意到微博、陌陌、快手等社交平台流量很大,但对应的商业没有起来,“存在的微商,很容易就变成了网络传销”。
    从这两方面考虑,黄峥决定再次创业,他瞄准的是社交电商领域。2015年4月,拼好货正式上线。拼好货以拼单玩法为切入点,通过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邀请好友参团,达到规定人数时拼单就会生效。
    拼好货从水果切入,起步却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模式新颖,最初拼好货单量涨的非常快,瞬间就遇到发货瓶颈。据黄峥回忆,拼好货度过了一两次发不出货、爆仓、水果狂烂、退不了货退不了款的危险时刻。
    为了解决仓储问题,他马上从乐其抽调了100多人,把乐其分布在全国的仓储体系独立出来,并拼命建仓,支撑拼好货发展。
    “仓库解决了,快递又堵住了,因为你一下在同一个点要发掉30万单,像嘉兴这样的地方,所有的快递公司加在一起都发不掉。”黄峥说,还有耗材问题,一下子没有那么多耗材,耗材都涨价。
    好在有乐其的班底在,而且有个成熟的仓配运营团队,拼命干了几个月,拼好货的体系算是转起来了。拼好货的仓储体系跟京东很不一样,属于快速流通,货卸下来稍微做一下分解马上进流水线,分装好就出去。
    “平均一个果子在我们仓库里停留的时间可能就几个小时,最多半天时间,就是个分装车间,整个的供应链链条很紧。”黄峥认为,拼好货本质上是一个生鲜类的自营平台,吃的东西自营便于管控商品质量。
    短短几个月后,拼好货累计活跃用户突破千万,日订单量超过百万。2015年底,拼好货完成了千万美金级B轮融资,主要投资方为高榕资本与IDG。
    拼多多的崛起
    话说无论拼好货还是游戏公司班底都脱胎于黄峥最初拉起的一支技术团队,黄峥是拼好货CEO,也是游戏公司的董事。在上海,两家公司离得很近。
    2015年下半年,当拼好货在跌跌撞撞中快速发展的时候,游戏公司CEO坐不住了。
    黄峥至今记得那一幕。游戏公司CEO找到他,告诉他这种拼单模式可以做成平台,游戏公司要自己干。
    有了拼好货,还需要再另做一家类似公司?黄峥没有着急否定这种想法。最初他也想过做平台,但认为风险太大。
“也行。”黄峥比较纠结,却不希望独裁。他只提醒游戏公司CEO,这个事情难度比较大,做平台可能要烧钱,而且面临的竞争会更激烈,“如果搞挂掉了,你回去再做CEO吗?”
    看到对方决心比较大,黄峥没有再质疑。于是,游戏公司将最核心的员工抽调20多人出来,将游戏公司之前赚的钱投到新项目拼多多上。
    一场冒险开始了。拼多多采取的同样是拼单玩法,但本质上是商家入驻的全品类电商平台,两家公司属于同一方向下的不同形态。一个是自营产品,自建供应链,强调品质和体验;一个是供应商入驻、物流第三方合作的平台模式。
    自从2015年9月,上海寻梦团队成立拼多多,其发展速度比拼好货还要快。
    成立仅一年时间,拼多多便做到了10亿的月GMV。2016年7月,拼多多完成了1.1亿美元的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高榕资本、新天域资本、腾讯等。
    黄峥发现,由于拼多多团队既做过电商,又做过游戏,相比拼好货的纯电商团队,他们对前端的理解,对消费者深层次需求的理解,包括怎么样做好软件产品等确实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