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端午节的临近,相关的食品、手工艺品等开始热销。在河南南阳,小艾草撑起大产业;在甘肃庆阳,小香包“飘香”海内外;在海南琼中,依托网络销售粽叶生意火爆。
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端午”,寄托着人们丰富的文化情感、浓厚的家国情怀。然而,现代化进程的滚滚车轮,让一些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除了一天假期和几个粽子,很多人逐渐淡忘了端午节背后的精神之美和价值之美。远离了农村和土地,不少民俗活动缺乏参与式体验的机会;商品经济时代我们能够很便利地买到粽子,却少了一家人包粽子、煮粽子的其乐融融。
我们之所以需要传统节日,不仅是它赋予了一个日子与众不同的意义,还在于它是塑造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的一种符号。传统节日能够唤起老百姓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感情,在符号互动的过程中增强共同体意识。“文化就是这么增增减减地流动着”,传统文化也呼唤“现代相遇”。不论是发掘端午“诗人节”传统、给人们提供读诗、写诗、朗诵诗歌的平台,还是在网上摘粽叶、自助配香包,让端午节实现与“数字化”浪潮的完美结合,抑或让一些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只有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端午文化与时俱进的魅力,才能消除传统节日与他们的距离感和隔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