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合作是"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民心相通的有效途径。伴随着科技创新合作,广大民营企业将中国"智慧"注入了"一带一路"。三年多以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科技创新合作也日益展现出广阔的空间。不同形式、丰富多样的科技合作,成为国家沟通和民心相通的桥梁
在土库曼斯坦,一枚来自纳通集团的髓内钉改写了该国的医疗史,这是该国首次使用髓内钉产品。与此相似的故事,正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上演,而故事背后共同的书写者,是一批深耕细作、放眼全球的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
科技创新合作是“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民心相通的有效途径。伴随着科技创新合作,广大民营企业将中国“智慧”注入了“一带一路”。三年多以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科技创新合作也日益展现出广阔的空间。不同形式、丰富多样的科技合作,成为国家沟通和民心相通的桥梁。
科技创新闪耀“一带一路”
2017年5月4日上午11时,在巴基斯坦拉合尔。华丰伟业与巴基斯坦国家电力工业园管理有限公司(NPPMCL)正式签署了巴基斯坦赫维利1230MW联合循环燃气电站项目12年的长期运行维护合同。项目使用的9H级燃机采用了当前世界领先的燃机技术,这份合同也是世界上首个9H级燃机电站运维合同。
除华丰伟业外,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同龄人”,同盾科技是中国最大的第三方大数据风控服务提供商,三年多来,同盾科技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合作构想,其智能诚信网络已经颇具规模,超过6000家企业采用了同盾科技的产品与服务,遍布非银行类金融、银行、保险、基金理财、电商、O2O、航旅等多个行业,打破了行业与行业之间、企业与企业的数据孤岛,将多维度大数据联结成网,将传统本地化风险分析的工作放到云端,不断提升数据处理及建模能力,让数据发挥最大价值。
科技聚集了人类智慧,科技照亮了“一带一路”。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光明使者”的华晨伟业在印度、印尼、泰国、吉尔吉尔斯坦等国家承担了各种容量的火电、燃气联合循环、循环流化床机组、生物质、光伏、风电等70多台发电机组的制造任务,成为中国电力调试和运维技术“走出去”的标杆企业。
在科技创新合作方面,“一带一路”上的成功案例还有很多。
设立在莫斯科的华为研发中心是俄罗斯规模最大的外资高科技企业之一,它既让俄罗斯人融入到华为的全球供应链当中,为俄罗斯融入全球供应链创造了条件,又能让华为自身通过俄罗斯杰出的软件和计算人才而获益。这是一个双赢的合作模式。除此之外,海尔也正致力于在巴基斯坦的本土化发展,在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过程中,海尔会和巴基斯坦进行科技合作的对接。而小米现在在印度非常受欢迎,未来肯定也会在研发合作上投入更多精力。
全方位、宽领域、全面推进。在埃及,相关政府部门与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后者向开罗提供综合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营的一体化方案,并计划建立一座占地面积约为700平方公里、拥有“高度产业集群、完善城市功能及美丽生态环境”的埃及新行政首都。华夏幸福还在以色列特拉维夫、韩国首尔等地设立了20余个孵化器,推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这些项目不仅仅是单纯的工程建设,还加强了双方在科技领域的紧密合作。
技术先行架起合作桥梁
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在“一带一路”的征程中,不乏海外拓展较为成功的案例。虽经营方向与发展路径并不相同,但多家民企负责人均表示,从成立之初,他们就面临着国际化竞争的压力。“作为高科技企业,前期研发往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资金。为国外企业做加工,短期会有些收益,但是对于着眼于长远发展的企业,要先定位、懂取舍。”北京雷力海洋生物新产业集团总经理汤洁说。
在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叶冬柏看来,民营企业若想在面临沿线各国竞争的同时与之达成共识乃至获得共赢,行之有效的合作方式尤为重要。
与基础研究较为扎实的国家合作,可就共同关心的重大科技领域的重大课题开展共同研究,共建联合实验室等合作平台;与拥有较成熟基础技术或经验的国家合作,可通过技术转移的方式,把我国的成熟技术和经验“嫁接”过去;我国成功建设的150多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数百个孵化器等成果转化方式,引起了沿线国家的强烈兴趣,所以,合作开发高新区和孵化器也是一种合作方式。
“如果说科技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的助推器,那么,旗舰项目就是确保其稳健推进的‘压舱石’。尤其是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的旗舰项目,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叶冬柏说。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已跟15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已签订111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加入了200多个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组织,向全球71个驻外使领馆派驻了146名科技外交官。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开启了九大创新对话机制(中美、中欧、中德、中法、中以、中巴(西)、中俄、中加以及中国和比利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六大科技伙伴计划(中国非洲、中国东盟、中国南亚、上合组织国家、拉美国家、阿拉伯国家),基本实现了对发展中国家的全球覆盖。
建设绿色的“丝绸之路”,要构建“一带一路”上的绿色全球价值链体系,这就需要进行战略和规划的对接。在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张建平眼中,科技合作规划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未来我们的‘一带一路’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一带一路’。科技是支撑我们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保障因素,没有科技创新合作,前面提到的这些目标都是难以实现的。”
织就互惠共赢的伙伴网络
穿过漫漫黄沙,越过滚滚碧涛,一个个科技蓝图节点纵横交织在古老的欧亚大陆。过去的三年,科技合作成果累累。未来,国际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大有可为。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中国愿同各国加强创新合作,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开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4项行动。我国将在未来5年内安排2500人次青年科学家来华从事短期科研工作,培训5000人次科学技术和管理人员,投入运行50家联合实验室。
对高科技企业来说,同行交流、技术引进、了解国际市场行情同样必不可少。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管委会副主任黄英看来,除了产品输出,科技企业也需越来越重视学术交流以及对当地市场的培育,大众只有充分了解了产品之后,才可能购买和使用产品。
成立于1996年的纳通集团自成立之初就面临着来自外资企业的国际竞争压力,因此一直在寻找最先进的技术进行合作。“买一座大房子很贵,但买好材料自己盖就便宜得多。”纳通集团董事长赵毅武说,“采用专业而精准的并购方式,吸纳、研发、掌握先进的技术,可以支撑企业在国内外实现更好发展。”
无国界且成果易共享,基于这两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达成共识相对比较容易。来自不同国家的企业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优势互补、共享共赢。可以预见,在总体合作框架内,国际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会有更大空间。
“在中国的培训结束后,我希望建立自己的IT公司,将乌兹别克斯坦的信息技术推广到全世界。”一位穿着乌兹别克斯坦民族服装的大学生于5月14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的讲台上说。这名来自中亚闻名的塔什干信息技术大学的年轻人最近刚接受了华为公司的奖学金,来到深圳学习最新通信技术。他说,在华为培训期间见识了4G通信和云计算技术,还接触到最新的5G计划,对此兴趣极大。华为公司设立的“未来种子计划”,在全球80多个国家的280多个大学里资助了2700名学生。
这样用技术培训搭建合作桥梁的故事还有很多。在肯尼亚,连接首都内罗毕和东非第一大港蒙巴萨港的铁路,将于今年6月1日通车。从道砟、轨道、机车到车站建筑和安检机,都采用了中国自主研发的技术。第一批非洲司机还亲自来到中国向中国师傅学习技术,并在中国实习了50天。“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科技培训在“一带一路”征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诚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益”。我们与沿线国家共赢的伙伴网络正在织就。可以预见,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民营企业的科技合作进展无疑将会是一抹难得的亮色。在未来的“一带一路”建设中,科技合作将发挥出更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