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口不能共享 敢称共享充电?
作者:
■蔡恩泽
继共享单车之后,共享充电似乎又在高歌猛进。从3月31日至5月10日的40天内,共有14家企业宣布获得19笔巨额融资,涉及资金数亿元,多家共享单车的投资人纷纷入局,且融资节奏比当初的共享单车更快。
存在就有合理性。共享充电确有市场需求,切合当下移动充电的刚性需求。当下,智能手机的功能不断拓展,电池的续航能力却不能同步跟上,智能终端越来越依赖移动充电。而传统的充电宝太大太沉,一般年轻人懒得随身携带,共享充电正适应“懒人经济”。共享充电解决了手机移动充电的问题,实现“随时随地”给移动终端充电。
目前,共享充电大柜适用于火车站、汽车站、机场、大型会展,A点租用可至B点归还;小柜适合用餐厅、酒巴、KTV等餐饮娱乐场所,同一地点租用归还。共享充电的盈利模式大致分为押金、租金、广告收入及周边产品售卖。
来自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在2017年第一季度共享充电企业影响力排名中,来电科技、小电科技、街电科技分列前三名,其影响力指数分别为7.8、7.2和6.8。而这三家公司的背后都有互联网巨头腾讯和阿里巴巴作后盾。
不过,投资者的激情与市场反应形成鲜明的对比。且不说那些出远门忘了或者怕带充电宝的“马大哈”和“小懒虫”们毕竟是少数,给共享充电当头棒喝的是苹果公司宣布出资2亿美元投资康宁玻璃(CGG),苹果公司称这笔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康宁玻璃的研发和制造工艺改进,主要目的在于推进手机无线充电技术。所谓无线充电技术(WCT),就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在充电器与手机之间以磁场传送电能,进行无线缆充电。普通的手机金属后壳会干扰无线充电,用玻璃后壳替代金属后壳,就能解决无线充电时被干扰的问题。倘若无线充电技术投入市场,对共享充电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
再说,共享充电进入门槛低,专利纠纷不断。国家知识产权局披露的信息显示,成立较早的来电科技和街电科技已分别申请共享充电专利35项、25项,小电科技尚未有专利申请。由于共享充电技术壁垒相对较低,共享充电领域专利官司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中2016年来电科技起诉云充吧有3项专利侵权,1项胜诉。2017年3月,来电科技起诉街电科技6项侵权,街电科技予以否认。
同时,共享充电还存在安全隐患,一是涉嫌窃取客户信息,二是劣质产品的安全风险。
业内人士指出,从网约车到共享单车再到共享充电,共享经济似乎走偏了路径。其实,无论是网约车,还是共享单车,抑或共享充电,还有共享餐饮,都是复制一种商业模式,就是将看得见摸得着的资源整合到一块,是一种低级的“共享”。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达39450亿元,增长率为76.4%。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预测,未来几年,共享经济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交易规模将占GDP比重的10%以上。
但是,中国的共享经济,一个以闲置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新经济模式从一开始就带着恶意竞争的“胎记”,其“野心”先是区域垄断、诸侯割据,再作市场分层、立体布局,最后一统江湖、一家独大。
因此,烧钱是最便捷的竞争路径,谁能抱住资本大亨的大腿,谁能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谁就能将竞争对手打趴下,然后自己吃独食。当初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就是竞相砸钱抢市场份额,价格战打得让乘客心惊肉跳。
这种靠恶意竞争发展的产业,其技术进步有限,服务也难跟上,一旦资金链断裂,留给市场的就是一地鸡毛。
共享经济眼前还很红火,这是因为共享经济是一种双边发展的模式。一侧需要具备有需求的用户,一侧需要提供资源的共享者。过去制约这种模式扩张是因为供需信息不对称,而今技术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给共享经济提供了一张温床,使其在近几年以非常快的速度,吸引资本市场的注意力并快速扩张。
但是,共享经济的“接口”却不能共享,这是共享经济的致命伤。比如共享充电,交了来电科技的押金,却不能在街电科技“接口”上共享充电。这其实是一种倒退,假如今天用中国电信的手机不能拨通中国移动的客户,那移动电话市场岂不是倒退到“原始社会”?
其实只要来电科技和街电科技相互之间建立一个财务结算系统,相互“借道”,进行合理的利润分成,也许共享充电的市场会迅速拓展开来。
以邻为壑,将竞争对手置于敌对位置,共享经济就会越走越偏。而对市场预期的错误估计,也只能说明共享充电是自作多情的市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