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成全球治理新理念
作者:
■孙兴杰
“一带一路”倡议越来越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理念、有制度、有行动,也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治理的新现象。
“一带一路”倡议植根于两千多年的历史土壤之中,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提出了“丝路精神”,也就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这也是“一带一路”所倡议的内涵精神和理念所在。
从世界历史的发展来说,当下的世界又到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那就是多元权力中心时代的来临。就像马克思曾经说的,近代是一个向世界历史转向的过程,其实就是欧洲国家不断将世界“欧洲化”的过程。
这一历史进程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欧亚大陆的衰落,进一步说就是陆权相对海权的衰落,如习近平主席所言,那些曾经流淌着牛奶和蜂蜜的地方,如今很多地方成为冲突动荡和危机挑战的代名词。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现代世界历史是海权胜出的历史,主要的财富和权力的中心分布在沿海地带,构成了全球海权系统的关键节点。欧亚大陆曾经的“丝绸之路”逐渐被废弃,互不连通,也就远离了财富和权力的中心,被边缘化。
重温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一带一路”倡议核心在于构建均衡的欧亚大陆为核心的陆权与海权体系,克服近代以来海权对陆权的驾驭。在欧亚大陆心脏地带建立“互联互通”体系,只有基础设施贯通了,才会有物流,就像人体的血管一样,有了血管,才能活络起来。
亚洲每年的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投资达到上万亿美元,这也是近代几百年来,欧亚大陆心脏地带在发展上的赤字。因发展赤字而出现了和平的赤字,地缘上的心脏地带在“发展”方面成为边缘角色,甚至被世界遗忘。
几个世纪以来的全球化实际上就是这种财富中心转移的过程,欧美成为全球的中心。这一轮全球化之后,全球经历了去中心化的过程,尤其是冷战结束之后美国一枝独秀的格局逐渐被打破了。
以高铁为代表的的陆上交通工具的发展,为陆权的兴起创造了条件,中国建立了全球规模最大的高铁网络,这一网络代表着更加快捷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以及财富流。高铁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对海上运输体系的超越,而是一种深度的融合,实现真正的陆海融合,内陆地区可以享受到经济发展的红利。
与此同时,内陆潜藏着无尽的资源和发展机会,也可能是新一轮全球化的推动力,冷战结束之后,“另一半世界”加入到了全球经济体系之中,带来了三十年的高速发展,用大卫·哈维的话说,这是一种“时空修复”机制。陆海联运不仅是运输方式的进步,更是新一轮全球化的内在动力,让被边缘化的地区和文明能够重新回到全球化舞台中来。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化的理念和动力也在转型,尤其是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以“美国优先”作为执政目标,多边自由贸易体系面临着来自华盛顿这一中心的挑战。“一带一路”倡议并不是推倒重来,而是提供了一种增量的“改革开放”,为全球化提供了新的发动机。
“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念根植于“丝路精神”,亚投行、丝路基金,以及与相关国家签署的战略对接协议构成了越来越完善的制度体系。“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三年多来,中国企业为20多个国家建设56个经贸区,为有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提供了18万个工作岗位,只有实实在在的成绩才能打动人心。
“一带一路”倡议是在世界历史转向的关键节点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利益、理念世界化的体现,更是全球化深度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