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的信用体系是发展金融扶贫的基础,当前农村地区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户信息采集难度大,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壁垒。未来,银行一方面应加快设立符合农村实际的信用指标和评价方式;另一方面加强与政府部门联动,特别要实现扶贫数据共享。贫困地区精准识别工作成效显著,银行部门可主动对接扶贫机构,不仅能够掌握准确信息,更能实现精准帮扶。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陈前恒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方略。我们要牢牢把握“精准”这个核心,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强化精准识别,打牢脱贫攻坚基础。全面开展扶贫对象核实和数据清洗工作,严格执行“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深入细致做好精准识别、复核认定和建档立卡工作,及时更新信息、动态管理,确保扶贫对象和贫困信息“实”和“准”。要强化分类施策,找准脱贫致富路子。深入分析致贫原因、禀赋条件,发挥产业脱贫引领作用、健康脱贫保障作用、保障脱贫托底作用,推进完善十大脱贫攻坚工程,采取绣花式扶贫、滴灌式扶贫的办法,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路径。要强化资金保障,持续加大扶贫投入。坚决整改扶贫资金结转结余等突出问题,加快财政涉农扶贫资金整合,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增强责任、创新方法投入脱贫攻坚,加大监管、审计和查处力度,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贫困群众身上。
要强化基层基础,构筑坚强战斗堡垒。拓宽视野和渠道,选好支部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建强基层党员队伍,关爱激励基层干部,加强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和提档升级,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精准扶贫的能力,增强基层干部“绣花”扶贫的能力。要强化主体作用,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加快精神脱贫,增强脱贫本领,强化激励措施,切实提升贫困户的精气神,实现“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江西省省委书记鹿心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