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平遥煤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也要传好文明守望的接力棒

作者: ■方祥华见习记者张旭东
    山西省平遥煤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郭兴银表示,文明守望工程,是对文化遗产的反哺。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好坏应体现在六个方面:为国家多缴税;为社会多提供就业岗位;给职工多谋福利;承担起企业对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为社会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担负起企业对地方的责任。为此,平遥煤化集团在巩固提升煤焦循环经济产业区、发展新型高科技产业的同时,也在逐步保护、开发平遥古城的传统文化与文物古迹
    为传承和发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投资5000多万元建设中国推光漆器博物馆,再投资1亿多元建设漆树种植生态园、传统手工制作基地、文化旅游商品基地、全国工艺美术院校实训基地、大漆使用推广基地、漆艺文化学术交流基地、4D奇幻文化基地、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最终形成一馆一园七大基地。
    为保护与开发中国传统村落名村——横坡古村,投资500余万元进行保护性改造,再投资1亿多元建设横坡生态庄园,最终形成传统古村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这是山西省平遥煤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文明守望工程”开展之前已经完成的,而之后,他们还将为继续实施“文明守望工程”,挖掘平遥县西周宰相尹吉甫遗迹,修缮平遥县唯一保存的私家书院——鸣凤书院,建设工业遗迹博物馆。
    山西省平遥煤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平遥县龙头企业和纳税大户、晋中市十大杰出民营企业、山西省百强企业和山西省27户重点扶持民营企业之一。其董事长郭兴银说,企业和企业家担负着自身的社会责任,自己的企业发展了,就要返哺社会,除了经济之外,企业还应该为所在地方的文化、教育、扶贫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正是因为有了像郭兴银这样的民营企业家,才能在把企业做大做强之后,呵护文化,修缮文物,挖掘古迹,守望文明。
企业发展了就要返哺社会
    山西省平遥煤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传统产业、新型产业、文旅产业协调发展的综合型企业集团,下属企业18个,包括煤炭采选、炼焦化工、天然气营运、新型建材生产、铁路运销、物流运输、房地产开发、旅游餐饮、金融贸易、农林生态开发、推光漆器文化产业经营、新型光学材料生产、环保石头造纸等多个子公司。企业现有职工5000余人,总资产40多亿元。
    2016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2.47亿元,上缴国家税费2.5亿元,连续11年排在平遥全县纳税第一的位置上,连续10年荣获山西省百强企业,连续3年是全县唯一纳税超亿元企业。
    在平遥煤化董事长郭兴银的发展观念中,企业和企业家担负着自身的社会责任,企业发展了,就要返哺社会。因此,郭兴银先是带领企业积极资助周边各村开展村村通公路建设活动,后又积极响应国家退耕还林、绿化荒山的号召,投资200多万元,掀起了大规模绿化造林的高潮,两年时间绿化荒山、荒坡5000多亩。
    粗略统计,这些年来,郭兴银在各项慈善、教育、扶贫事业上的捐款达到了1.5亿元以上。
    在郭兴银看来,没有哪个企业家是因为做善事把企业做垮了的。郭兴银说:“表面上,做善事花了钱,好像亏了,其实我认为不但不亏,反而赚了。为什么?一是因为做善事会产生动力。做了善事,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就感到自己活得更有价值。二是因为口碑,一个企业家做了善事,并且长期行善,合作伙伴和政府或者社会大众都会提高对这个企业家的认可度,合作更加愉快。”
    郭兴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好坏应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为国家多缴税;二是为社会多提供就业岗位;三是给职工多谋福利;四是承担起企业对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五是为社会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六是担负起企业对地方的责任。为此,平遥煤化集团在巩固提升煤焦循环经济产业区、发展新型高科技产业的同时,也在逐步保护、开发平遥古城的传统文化与文物古迹,在山西省政府启动“文明守望工程”之前,平遥煤化及其董事长郭兴银不仅已经这样做了,而且做得很好。
    擦亮平遥城市名片:
    传承发扬推光漆器
    平遥推光漆器是平遥“三宝”(推光漆、牛肉、长山药)之首,属于中国“四大漆器”之一,距今已有4200年的历史,曾屡获国家大奖。今天,来到平遥古城旅游,带一件平遥推光漆器回去作纪念,是很多游客的选择。
    由于种种原因,近些年来,平遥推光漆器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以天然大漆为原料的推光漆髹饰技艺逐渐萎缩。因此,尽管2006年平遥推光漆髹饰技艺已经被列为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却始终未能再现往日的辉煌。在2011年,为响应国家“十二五”发展文化支柱产业的号召,平遥煤化集团以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平遥推光漆髹饰技艺为己任,投资5000余万元建设了平遥唐都推光漆器博物馆,聘请了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薛生金老先生担任馆长。
    目前,平遥唐都推光漆器博物馆已成功举办了五届中国(平遥)漆艺博览会,年接待游客达到80万人次。平遥煤化集团还组建了一支由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专业技能人才共126人的专家研发设计团队,初步形成了“一馆一园七大基地”(中国推光漆器博物馆、漆树种植生态园、传统手工制作基地、文化旅游商品基地、全国工艺美术院校实训基地、大漆使用推广基地、漆艺文化学术交流基地、4D奇幻文化基地、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总体布局,累计投资达1.23亿元。
    2013年,唐都推光漆器文化创意园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5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授予“第六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6年,以唐都漆器为首的平遥县漆器产业被授予了“中国推光漆艺之都”的荣誉称号。
保护传统古村:
    打造最美乡村横坡古村
    平遥古城南15公里处,太岳山北麓有一座千年古村——横坡古村。目前,横坡古村中还保留下了明代的道庄庙、关公庙、真武庙、观音堂等历史文物以及依山垒砌、多院组合而成的多种形式的古窑洞群落。
    这些古窑洞包括沿崖土窑洞、接券窑洞、套券窑洞、砖券窑洞、十字窑洞等。窑洞内还套有常年恒温的保鲜暗窑洞,堪称北方窑洞大全。群窑重叠、雄伟壮观,被人们誉为浓缩版的“布达拉宫”。
    横坡古村独特的窑洞结构,得到了国家权威人士的高度重视,2015年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绮曼牵头,中央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环境专业)、太原理工大学组成的四校联合专家团队,来到横坡古村进行了实地考察,专门做出了保护改造方案。随后,平遥煤化集团投资500余万元,历时两年,将改造工程圆满竣工。此项工程荣获了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金奖,台湾金点子设计年度最佳设计奖。
    其实,横坡古村的保护与开发,平遥煤化集团从2010年就已经正式开始启动。此后在保护古村落的同时,响应国家产业扶贫的号召,平遥煤化集团以横坡村为中心,覆盖了丘陵山区的15个自然村,以栽植、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四大产业为基础,以特色化、生态化、循环经济为发展方向,规划建设了一个集矿山恢复治理、荒山荒坡综合治理、生态休闲观光、文化科普传播、产业经济示范、古院落保护与开发为一体的农林生态产业园。2014年园区被评为“全国光彩事业重点工程项目”。截至目前,横坡生态庄园已累计投资1亿元。
    2016年横坡古村生态庄园先后获得了山西省最美旅游乡村、山西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山西省宜居示范村和文明村等荣誉称号。2017年横坡古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村名录,被评为了省级休闲旅游度假区,成为了平遥古城的“后花园”。留住精神家园:
再现宰相演兵场重修鸣凤书院
    在平遥县名人辈出的历史中,还有一位在中国军事、哲学、文化领域具有很大影响,被孔子、老子所推崇的西周宰相尹吉甫,他也是《诗经》的主要采集者,被尊称为中华诗祖。集政治学、军事学、文学与一体的尹吉甫,与平遥这座千年古城文武兼蓄的历史气息一脉相承。
    西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尹吉甫奉命出征犬戎,率军驻防平遥古城。《平遥县志》记载尹吉甫驻防期间,增城筑台,教士讲武,以御戎寇。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平遥知县周之度于尹吉甫墓前竖了通碑,上书《周卿士尹吉甫神道碑》。此碑曾一度埋没,1983年在墓南100米处出土后,才又重新竖立于原位。目前,平遥古城中现存的尹吉甫庙、点将台、尹吉甫墓呈一字排列在东城墙中断内外,2011年平遥县人民政府将其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本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成果共享”的文物保护机制,以遗迹保护为宗旨,项目开发为支撑,平遥煤化集团在多方社会力量的支持下,正式启动了尹吉甫演兵场开发利用项目,目前已经进入规划设计阶段。
    书院源于唐,盛于宋,衰亡于清末,历时千载,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平遥明清书院作为科举时代地方上设立的供生员、童生读书研习的处所,与县学、塾学共同构成了地方教育体系,在明清时期平遥县教育与文化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平遥县的鸣凤书院创办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为平遥城内冀家在自家的花园中设立,供本族及弟友子弟读书学习。1951年平遥火柴厂在冀家花园和鸣凤书院建厂,2007年平遥火柴厂倒闭。2011年平遥煤化集团积极参与文物的保护工作,认领了鸣凤书院,逐步开始对其进行修缮。目前相关修缮方案正在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设计院等有关专家的论证推进中。
记录时代发展:
    建设工业遗迹博物馆
    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是中国工业复兴的时代。平遥火柴厂、水泥厂、陶瓷厂、炼焦、洗煤、煤矿等一批工业企业的建立与发展,为平遥乃至全省经济的发展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平遥火柴厂,前身是成立于1892年太原火柴局,是山西省近代工业史上最早的现代工业企业之一,也是山西近代工业史的见证者。1951年迁入平遥,1994年达到鼎盛,产品长期行销省内外,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火柴企业之一,是全省乃至全国一代人的历史记忆。
    除了火柴厂,在改革浪潮的涌动下,平遥“五小”工业(小水泥、小陶瓷、小炼焦、小洗煤、小煤矿)的发展,也是这个时代的见证者。工业遗迹和文物遗迹一样,不仅有着时光的印痕,同样也是社会文明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受山西省出台“文明守望工程”理念的启发,平遥煤化集团已将“工业遗迹博物馆的保护与开发”列为了未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下一个项目。项目初步规划选址就定在了平遥火柴厂的原址厂房中。
    传好文明守望的接力棒
    文物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支撑。两者都是千年古城的历史传承,是不可复制的品牌。文物的保护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民族精髓和中华瑰宝进一步发扬广大的载体。漆器文化、窑洞文化、家国文化,同票号文化、礼制文化一样,都是晋商文化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郭兴银认为,文明守望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与坚守。短期的修复并不能彻底解决文物的保护问题,文物的保护必须要有项目的支撑,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使文物的保护与开发自成系统,永续循环。
    就山西省目前的情况来看,文物众多,且多数文物遗迹都散落在农村。受经济、人文素养等综合因素的制约,许多文物保护“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仍然存在。郭兴银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因此三农问题,是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的一个关键,也是我们保护文物的一个着力点。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就是产业扶贫。随着产业扶贫使百姓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升的同时,百姓对文物关照、关心、关爱的积极性也随之提升。文物保护全民参与、保护成果全民共享的理念,也会潜移默化的成为大家的共同行为。”
    郭兴银表示,文明守望工程,是对文化遗产的反哺。“正如山西省副省长张复明在‘文明守望工程’启动仪式上所指出的:‘守望文明、保护文物’是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是公众参与的宏大工程,是人人可及的公益事业。保护文物,我们每个公民、每个社会力量都应该‘搭一把手’。未来,平遥煤化集团将积极参与到文物保护利用活动中,传好文明守望的接力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