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产大飞机要有起码的尊重
作者:
■李富永
国产大型客机C919于5月5日下午的惊艳一飞,标志着中国迈出了与波音和空客争鼎三立的关键一步。对于这样的喜讯,每一个国人按理该欢欣鼓舞才是。
但舆论场却有人说风凉话。有人认为,C919客机的许多部件都是外包的,供应商来自世界各国,中国“只是造了个壳”,国产化率仅约50%,充其量是“攒了个机”,不值得夸耀。
这样的妄自菲薄,显然是对无数人们呕心沥血的智慧和劳动结晶的轻描淡写。C919机身线条流畅,机体从设计、计算、试验、制造等均为中国自主进行。飞机设计研制中有多项重大技术突破,如超临界机翼、新材料应用等,这些都可歌可贺。正如C919总设计师吴光辉所言,对于大飞机这样复杂的产品来说,整体的设计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整体设计,即使把全世界最好的发动机、机身、飞控、电传等等组合起来,也得不到一架能飞的飞机。C919是我国自主设计的干线飞机,就飞机整体设计而言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纽约时报》应该是中立的。其5日的评价称,对于一个在40年前还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来说,C919的首次飞行象征着新兴超级大国的工业实力,同时也体现了其主导新技术时代的梦想。
当然,对国产大飞机重大成果的不屑态度,也不是没有一点缘由,因为有现成的参照物,比如高铁,比如宇宙飞船。但这样参照法,很不科学,也很不公平。
的确,以高速列车为核心的高铁,如今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其核心技术无论是外在的车体还是内里的动力,大多都已经被中国人掌握,必须从国外或者完全外资企业采购的部件已经不多;在航天领域,中国的神舟系列飞船数次遨游太空,中国人于2008年实现了太空行走,中国即将成为第三个建设太空空间站的国家。虽然与美国、俄罗斯相比晚了一些,但毕竟从头到尾所有的技术几乎都是自主研发。
从这个角度看,与中国高铁和中国航天相比,中国大飞机在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进度的确靠后,摆在眼前要追赶的路程还很长。但即便如此,也不是对国产大飞机重大进程不屑一顾的理由。
原因不外乎有两方面,一是起点有先后差别;二是技术难度和历史差距不一样。
先说起点。高铁方面,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已经确定了要建设;航天事业甚至更早,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而我国大型民用客机事业在1980年终结“运十”研制后,一直依赖进口飞机。除了中间短暂的与美国麦道合作外,很少有研制实践,直到2007年才再度立项国产。但一旦立项,仅仅过了10年就飞了起来,本身就很了不起。
再说技术难度。大型客机是现代先进工业科技的结晶,其牵涉的精密工业门类之广、依赖的先进技术领域之众,远远超出高铁;与航天比,也有其特有的高难度,对传统工业基础要求更高。但大型民用客机研制,偏偏长期空白和废弃。
中国高铁能成功,与始终有国内市场需求带动因素有关。正因为如此,国内厂家多年来得以不断积累技术。相比较之下,与国际前沿技术落差没有那么悬殊。而航天事业的研发由于属于国防事业,不仅起步早,而且一直没有中断。
所以,对“国产化率仅约50%”的不屑,明显缺乏对事实足够的认知。中国在民用飞机制造业领域已经落后了大约100年,现在奋起直追,只能是一步一步来。具体而言就是先从系统总体集成做起,一时做不了的部分,比如引擎、导航等等,先采用国际采购。其实,这与中国高铁通过先期的引进,然后再消化吸收,最终自我创新的过程,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相反,如果一味追求高国产化,万事具备才开工,事事都要自己来,那时黄花菜都凉了。总想着一蹴而就,世界上那有这等好事?即使国产化率仅50%也没什么不好。起码相当于进口飞机价值的一半可以由国内创造,总比继续100%进口要划算得多。C919一共造了6架原型机,目的就是要尽量压缩今后的验证时间,从这个现象可以看出,中国追赶世界的步履是多么急促。追梦的人们,又何尝不想一蹴而就!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这句俗话蕴涵的道理对于飞机事业也不例外。只有与飞机强国合作,给他们一些订单,让他们分享市场蛋糕,才能打开这些国家的市场大门。否则,一道适航标准的门槛,就很有可能把中国飞机挡在门外。何况有些关键技术设备能卖给我们,而没有对我们封锁,已经是幸运的了。
飞起来了,这很了不起。但是,今后的道路还很漫长,还要按照欧美标准进行适航认证、进行商业定型等等。相信凭借目前已经形成的厚积薄发势头,最终一定能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