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扶贫补短板,以大数据抢先机,以大生态迎未来,是更好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战略思考和路径选择。"日前刚结束的贵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以全新的方式谋划跨越发展,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工业化、城镇化相对滞后,改革开放的力度深度广度仍然不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环境保护压力加大等仍是贵州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为此,贵州省明确,未来5年将寻求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治理等5个方面的新跨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力争在10%左右,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万元,经济结构实现质的飞跃。主体功能区布局加快形成,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空气、水、土壤质量保持优良,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取得突出成效。
以大扶贫补短板
2016年,作为中国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贵州在全国率先打响易地搬迁扶贫第一枪,出台一系列精准扶贫、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改革扶贫、社会扶贫等政策措施。实现6个贫困县、60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减少贫困人口120.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45万人,3200个贫困自然村寨实现整体搬迁。
关于怎样实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此次党代会提出,将精准推进产业扶贫、狠抓易地扶贫搬迁、强化扶贫政策保障、务求脱贫攻坚实效。把发展生产扶贫作为主攻方向,精准确定产业扶贫目标,注重就业促进脱贫,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精准选择产业扶贫路径,做到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宜林则林。精准建立产业扶贫机制,全面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总结推广“塘约经验”,让更多贫困户参与,让更多农民增收,让更多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精准提高产业扶贫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程度,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生产组织方式,培育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经济实体,让贫困群众在产业链上增收受益。
着眼精准解决“搬出来以后怎么办”的问题,充分运用易地扶贫搬迁“5个三”改革配套经验,盘活搬出地资源要素,改善搬入地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拓宽稳定就业和增收渠道,有效保障搬迁群众长远生计;推进各项扶贫脱贫政策落地,把政策含金量转化为群众获得感。精准抓好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资助,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扶助“四重医疗保障”体系,防止因病致贫返贫。完善社会保障兜底政策,用好投融资扶贫政策,发挥财政资金带动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瞄准现有贫困人口,把握脱贫目标和进度,不搞层层加码,防止形式主义,严禁数字脱贫。做实做细建档立卡,建好用好“扶贫云”,运用大数据加强动态管理,深入组织干部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建立健全贫困精准退出机制,加强考核评估,做到群众认账、社会认可。
以大数据抢先机
“我们要勇立潮头抢先机、干在实处走前列,用大数据创造智慧生活、开创美好未来!”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在该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报告时的这段话无不透出了该省发展大数据的决心。
5年来,贵州推进大数据战略行动,以大数据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实际打造大数据产业集聚区、传统特色产业创新示范区和电子商务贵州版。
数据显示,贵阳大数据产业规模1300亿元,大数据企业有4000多家,呼叫中心席位达到10万席,在全国排第五位。预计2017年贵阳市大数据及相关产业规模总量将达到1560亿元,大数据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00亿元,软件服务业新上规企业达到20户以上,大数据及关联企业达到4500家。
大数据意味着大机遇、大发展,拥有巨大的应用价值,但同时也遭遇管理政策、人才培养、资金投入、数据泄露等诸多领域的大挑战。怎样有效解决这些基础性的挑战问题,在推动数据全面开放、应用和共享的同时有效地保护公民、企业隐私,逐步加强隐私立法,充分利用这个大机遇,让大数据为企业为社会充分发挥最大价值与贡献,同样是贵州大数据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
该省明确,要加快建设数据强省,打造国家级大数据内容中心、服务中心、金融中心、创新中心。实施数字经济倍增计划,精心培育大数据核心业态、关联业态、衍生业态,谋划推进一批大数据引领性、应用性、支撑性项目,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大数据在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政务活动和民生改善等领域创新应用,强化大数据安全保障。
以大生态迎未来
近年来,贵州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开启生态环境发展模式,施行全国首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条例,部分县市取消GDP考核,增加“营造林任务保存率”“森林覆盖率”考核;开展“绿色贵州”建设3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行“河长制”;设立“贵州生态日”。
2016年,贵州获批建设贵州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当年,全省森林面积达1.374亿亩,森林蓄积4.2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以上,达到52%。
该省明确,要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做好“水文章”,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变。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强绿色科技支撑。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开展好“贵州生态日”系列活动,倡导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共享自然成为全社会行动自觉。
与此同时,将进一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打造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坚盾”,形成助推绿色发展的制度“利器”。完善多元化投入保障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健全绿色发展市场规则和管控机制。加强绿色绩效考核评价,健全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责任追究制度。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司法机构全覆盖,健全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完善主体功能区布局。深入推进绿色贵州建设行动计划,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综合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等生态工程,筑牢“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积极构建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的生态监管体系,严格环境执法和督察问责,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