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金融创新报告》发布

京东金融普惠创新能力获国家智库认可

作者: ■本报记者董潇

    日前,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办的“消费金融:发展与创新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发布了《中国消费金融创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我国当前消费金融市场规模估计接近6万亿元,如果按照20%的增速预测,我国消费信贷的规模到2020年可超过12万亿元。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涌现,释放了消费潜力、促进了产业升级,但一个良性、可持续性的风险防控业态,才是消费金融成功持续运营的根本。
    实际上,消费金融与普惠金融有天然的联系,京东金融消费者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区力表示,“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消费领域的金融供给,也能够解决金融的普惠难题,但是,普惠不是一句口号,普惠金融实际上是社会责任驱动的,是良性和道德驱动的,说到底,金融产品的定价是不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而不是披着‘普惠’的皮,做着不合理的、高定价的消费金融生意。”
    《报告》认为,在消费金融领域,技术驱动将贯穿从资产获取到资金对接,乃至用户体验的全过程。同时,数据驱动下的风险定价是消费金融企业的核心能力之一。凭借线上购物平台坐拥海量消费者的购物信息,京东金融通过持续增强数据获取能力,打造数据技术能力,进而在此基础上开发数据模型产品。可以分析出每个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及消费偏好,通过挖掘、分析这些大数据,建立相对完善的征信系统,从而推出更加个性化的消费金融产品,并且对风险水平进行差异化的管控。
    区力指出,“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机构还是金融科技公司,解决普惠关键就在于解决可负担成本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要解决成本和效率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做消费金融思考的最多的问题。在现实的商业模式中,成本结构的不同会让商业模式产生很多的变化,固定成本高而变动成本低的商业模式,是相对没有边际的,可以快速复制,这就表明,如果固定成本可控,变动成本低,一定是适合普惠金融的商业模式。”
    以京东金融的消费金融业务为例,在过去的3年中,京东金融做了大量的数据、研发和系统的投入,这些投入是固定成本,每一单金融服务的操作成本则是变动成本。“比如‘白条’业务,我们没有一笔是通过人工审核,都是机器决策,这样子每单的变动成本近乎为零,我们的后台系统1秒钟可以处理几十万笔交易,这在过去的金融服务模式中是不可想象的。”区力进一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