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行业共同发展

碳银打造环保互联网平台

作者: ■邹芸本报记者万润龙

    相比同龄人的青春张扬,浙江碳银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浙江互联网金融协会成员俞兆洪显得格外稳重,言谈中,他的声音低沉平静,创业者身上常见的激情与昂扬,他鲜少表露。然而随着采访的进行,记者的眼前渐渐浮现出的是一个真正的创业创新者的形象。
    创业≠做生意
    在俞兆洪看来,像马云的创业才可真正被称为创业,而他想做的,也正是这样敢为人先的事业。
    就像马云出身英语专业并不懂得计算机的编程一样,法律专业毕业的俞兆洪当时也未曾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和节能环保产业与互联网产生交集。不过,开拓进取的基因往往写在创业者的生命底色里,在从事了一段时间的法律相关工作后,他便转行进入投行,经历资本市场冲刷洗礼。
    “那几年,接触了不少的行业,也切实地体会到了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革。”创业的念头,便也在俞兆洪不断积累的人生阅历与社会经验中萌芽了。
    一粒种子,最终能长成一株茵茵绿草还是一棵参天大树,取决于这粒种子本身的属性。创业的道理也是如此,在行动之前,想清楚究竟要做一番怎样的事业,往往比贸然行动更为有效。然而,种子的基因已然存在,只要有了成长所需的阳光、土壤和水分,发芽指日可待。而俞兆洪眼中的创业却不是如此:“从打算创业起,我便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创业的意义是什么?我觉得,创业绝不等同于做生意,只有做前人不曾做过的事,开辟出独一无二的新道路,才能真正担得起这个‘创’字。”正是俞兆洪的这个信念,才有了如今的碳银。
    产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
    这几年,创业创新的大潮中,刮得最劲的风莫过于“互联网+”。几乎是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所有行业,都在竭尽全力地将自己的产业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希望能通过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迎来产业又一次腾飞。
    但在俞兆洪看来,“互联网+”并不是互联网与产业的简单结合,尤其是产业互联网的概念,更不能直接与产业加互联网画等号。“不能说我利用网络卖我生产的茶杯叫电商,但是如果改卖钢材就可以称之为产业互联网。”
    那么,他心中的产业互联网是什么样子呢?“我觉得,至少应该符合几个条件:第一,通过利用互联网的手段,产业内部的壁垒能被打破;第二,互联网让产业内部协作更密切、更高效;第三,真正能够从根本上推动产业的发展。”这些也正是碳银在两年多的发展中尽力要达到的目标。
    “碳银做的是节能环保行业的产业互联网平台,”俞兆洪对碳银如此定位,“我们想把节能环保的项目标准化、数据化,使得节能项目的收益标准化,从而使收益证券化、金融化。”
    俞兆洪介绍说,当初之所以选择节能环保行业作为产业互联网的切入口,是因为他们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和分析,发现这个行业本身存在的痛点急需互联网的接入来医治。“据我们当时的统计,2014年全国有2500多家,但这其中真正活跃的企业并不多,而且这些企业都比较小、比较散,许多节能环保的技术也因此而分散在各个小企业之中,市场与产业很难有效沟通。同时,许多从国外引进的经验并不适应我国的国情,比如垃圾分类,许多发达国家的垃圾分类技术是基于他们的国民良好的环保素养和垃圾分类习惯的,而我国在这方面才刚起步,如果直接运用他们的技术势必会水土不服。而企业的小与散,也就决定了这个行业很难依靠传统的融资手段获得资金,发展自然会受到限制。”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碳银建立了节能环保行业的产业互联网平台,而这个平台上最主要的架构就是被俞兆洪称为“三网一数据库”的平台体系。所谓“三网一数据库”,是碳银通过对国内节能环保产业的深度分析,而推出的网络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碳银首先将节能环保产业里的细分行业将技术和产品模块化、数据化,“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产业,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环保、城市固体废物的处置、远洋渔业的节能、区域能源供应都是其中的分支,我们就主要围绕这四个板块,对技术和产品进行了模块化与标准化。比如说,要在大型公共建筑目前能耗的平均水平上降低20%的能耗,达到这一目标可能有几千种技术,围绕这些技术,有着更多的技术供应商、产品供应商、服务供应商。我们该去筛选哪些技术?哪些技术有投入产出价值?当我们把这些技术标准化、模块化以后,我们就可以优选供应商体系,让最适合的技术带来最大的效益。”
    有了标准化与模块化的技术产品后,碳银又对整个项目的实施,进行了模块化、流程化、标准化的改造。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应该控制哪几个节点?每个节点的控制标准是什么?碳银的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让这些完全做到了平台化。而在项目施工完成后,实施的效果怎么样,同样能够在碳银的平台上做到实时的监控监管。“这就是我们做的三个网络平台,它们的底层就是碳银的数据库。”俞兆洪说,有了这“三网一数据库”,碳银的产业互联网之路才正式起步。
绿色金融,不仅仅与“钱”相关“说实话,碳银做的并不是一件离钱特别近的事。”好男儿自有鸿鹄之志,虽然自创业始,碳银已经发展了快三年,但公司直到近半年才从一直投入的状态转为赢利,但俞兆洪和碳银的团队从来都没有因为营收而气馁过,“要只想赚钱肯定早去做别的项目了。对我来说,做碳银的目的本就不在赚大钱,而是想通过我们的尝试,为中国的产业互联网提供一个样本。”
    采访中,俞兆洪一再地向记者澄清,碳银做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在互联网上销售金融产品的互联网金融,而是通过对一个个节能环保项目进行标准化的管控,将项目的收益变得标准化,而标准化的收益自然能够成为证券化、金融化的标的,再加上金融结构化的风控手段,“因此,可以说碳银输出的是标准化的绿色资产,并且能够通过绿色资产的输出,解决行业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这就是碳银的金融属性。”
    不过,以绿色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并非俞兆洪眼中碳银对行业的最大贡献,“我们对整个行业的贡献,在于推动了行业整体效率的提升,让行业变得更加透明,这是我们觉得最有意义的事情”。
    在碳银提供的良性竞争环境中,节能环保行业的几千家中小企业在社会分工上变得更为精细,“以前的公司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对于小公司来说,这样的结构不仅会增加运营成本,而且也常常会因为公司某一方面存在短板而面临生存险境”。在碳银的平台上,专长于跑业务的公司可以只负责业务,专长于技术的公司可以只负责技术,专长于管理的公司可以只负责管理……这样行业内部的协同合作,使得每家公司都可以各尽所能,推动整个行业向前发展。“公司与公司之间将不再是单纯的竞争关系,而是合作发展。”
    如今,在碳银的平台上已经集结了3000多家节能环保行业的企业,公司的收益也从不断地投入渐渐转为利润可期。但在俞兆洪的眼中,这两年多的发展中,公司最大的收获是碳银这个产业互联网平台的逻辑已经走通,生态也正在逐步建成。“是一个从混沌一片到逐渐明朗的过程。”俞兆洪感慨道,“两年前,我们把碳银的理念讲给客户、讲给相关部门,他们都觉得是不错的想法,但也都抱着很大的疑虑,甚至有些客户都没办法理解。但现在,不管我与谁去讲碳银的理念与模式,已经没有人理解不了了,这就给我们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土壤。”
    而于俞兆洪来说,公司最珍贵的财富便是团队,“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因为这个团队中有太多优秀的人才,而是因为我们一起走过了黑暗,度过了那段仿佛深夜行舟般的日子,在看不到岸也看不到远方的时候,不离不弃、同舟共济”。
    过往的艰辛与对团队的感恩在他平静的讲述中沉淀,一个更明亮的未来在沉淀里变得清晰澄澈:“我不知道最终成为节能环保行业领袖型企业的会不会是碳银,但碳银所创造的模式一定会让这个行业成长得更好、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