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企业家谈在美国的办厂经历
作者:
■魏董华
针对网上流传的中美制造业成本对比数据,近日记者采访了相关企业。浙江慈溪江南化纤有限公司董事长孙祖康,结合多年在美国投资办厂的经验,详述了他在中美两国投资的成本差异并给出建议。
“我们公司80%的业务是出口外销,近八成外销美国。因为国内产能有限,无法满足客户需求,美国客户提出要我们在美国本土设厂。所以,我们去那里办厂主要是不想流失美国市场,也能省下来高昂的跨国运费。这是战略布局,我们接触的大部分企业,去海外办厂还是考虑到市场因素。”孙祖康介绍说。
孙祖康说,就他所处行业而言,土地、电力、物流等成本,美国确实要相对低廉;但配件成本、基建成本等,美国远高于中国。
美国的配件成本是中国的7倍左右,买一个电机,国内要几千元的在美国买折算下来要上万元人民币。“我们美国的工厂里,所有的生产线都是国内运去,哪怕10元的器件也是带过去的。”孙祖康说,美国土地成本低,但是在土地上建厂房就贵了。“在美国纺丝楼建好花了1000万美金左右,我在中国建同样规模的只要1000万人民币。拿了地之后进行土地平整,美国收费很高,光土地平整就要400万美金。”
此外,美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题。“我们从美国的客户处调查了解到,金融危机后,美国的银行收紧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作为新设立的外来投资企业,我们对在美国融资不抱希望。”孙祖康说,在美国,如果企业不盈利,银行一分钱也不会借给你。“税收方面,我们请专业团队测算过,两国的综合税负相差不大。”
孙祖康说,他们在美国的工厂2015年底投入生产,运营一年多,测算下来,比在国内投资运营一个同样规模的工厂,综合成本要高1倍,而且花费的精力是3倍。美国的员工难管,不愿意加班,我们整个中国团队过去24小时管理。
在低廉的能源和土地价格吸引及移民冲动下,一些企业正在考虑赴美投资。孙祖康建议切勿盲目跟风。“国内一些大型棉纺织企业也在南卡罗来纳州投资办厂,我去那里考察过,他们同样也面临投入成本很高,产出却连国内的一半都不到的情况。”
除了成本之外,企业还要考虑人力资源、环保、法律等因素。“律师的费用都是按每小时几百美元收费,费用极高。用工方面,无论是招工还是后续管理,都要符合当地人的习惯。比如不能临时加班,给员工的保险费用约占工资总额的35%以上。环保方面,虽说各类环境问题不会成为障碍,但沟通过程非常繁琐细致,要由专业机构帮助申请各项许可证,这个过程决不比建一个实体工厂简单。跨国管理和多方面融合,也非常难。”孙祖康说:“我个人认为,我国传统制造业产业链非常完整,在全球有很大优势,决不能妄自菲薄。关键是进一步在精准、精细上下功夫,把这项优势发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