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手机扫码支付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从商场超市、连锁餐厅到打车租车、路边煎饼摊都会看到扫码机或二维码。近期银联联合银行推出的手机扫码,在消费、转账的基础上,推出银行取现和增值服务,真正实现消费、转账、取现的统一。不过,专家提醒,在移动支付快速增长的同时,也需警惕其背后的陷阱。
扫码支付已成为移动支付的重要方式。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移动支付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业务笔数和金额分别同比增长85.82%和45.59%。
同时,随着支付宝、微信支付、百度钱包等第三方支付机构对日常消费场景的不断覆盖,2016年非银行支付机构累计发生网络支付业务1639.02亿笔,金额99.2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9.53%和100.65%。
在扫码支付越来越普及的同时,风险也相伴而生。二维码因为贴近人们的生活,并且信息的隐匿性导致用户无法分辨信息的真实性与安全性,因而容易被利用进行诈骗。
近期出现的共享单车扫码被恶意转账的事件,也暴露出这一问题。原因在于,一些共享单车的二维码被“山寨”二维码粘贴覆盖。
中国银联二维码专项工作团队助理总经理海涛提醒,扫码支付有一定风险,消费者在使用主扫模式时可能会遇到假的二维码,里面可能含有木马,扫码后会进入钓鱼网站,威胁着人们的财产安全。
此外,现在市场上流行的聚合支付,将微信、支付宝等机构的二维码合二为一,也存在巨大的风险点。
海涛表示,聚合支付很多是没有拿到牌照的机构,利用科技创新的名义和“互联网+”的噱头,突破监管红线。因为不是正规的收单机构,涉及资金的二次清算,扫码后资金没有进入商户而是去了第三方聚合机构,沉淀资金风险很大。这也是为何银联对聚合支付比较审慎的原因。
银联希望,能和银行、产业各方,包括移动支付同行合力,推动行业有序发展,创造健康绿色的市场环境。
(桑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