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经济进入质量时代

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要求树立一批标杆培养一批“隐形冠军”

作者: ■本报记者孙永剑

    质量问题是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的重大课题,也是国内老百姓乃至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3月14日,在今年“3·15”到来之际,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副局长兼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孙大伟、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田世宏就“质量提升”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支树平表示,要树立一批质量标杆,培养一批“隐形冠军”。同时要抓品牌建设,“培育一批真正叫得响、消费者欢迎,甚至国外消费者都欢迎的中国品牌,打出我们的‘金字招牌’,把老百姓的质量获得感搞得满满的,把我们国货形象树得高高的。”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孙大伟对此作了介绍。
    田世宏则对备受关注的标准化工作等问题作出回应。
质量状况有喜有忧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全面提升质量水平。支树平表示:“作为质检总局局长,我对中国的质量状况有喜有忧。”
    首先,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质量,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质量,各级党委政府也对质量抓得比过去更紧。各地普遍开展了“质量强省、强市、强区”活动,各个部门也都重视质量,每年9月有一个“质量月”。大家重视质量、抓质量的氛围基本形成。我们国家质量总体水平在提升。重点服务领域顾客满意度保持在“比较满意”的水平。
    一些重要产品质量已有明显进步,比如去年主抓的10类重点消费品,合格率提升了5.2个百分点。电商产品的合格率去年提升了11个百分点。出口工业品这两年因为质量问题被退货的批次也在下降,去年下降了13%,金额下降了19%。总体质量水平在不断发展。
    另外,高铁、核电等中国产品走出国门,行销全球,说明本身就有质量的支撑。
    以上是支树平所说的“有喜”。
    所谓“有忧”,就是我们还有不小差距,我国质量总体水平不够高。首先是产品质量总体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一部分产品档次还比较低,特别是中高端产品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以至产生“海淘”、“海购”、消费外溢等现象。
    其二,国家整体质量环境比较好,但在一些地方还有差距。有些地方还是更多关注GDP,对质量重视不够,投入也不够,在法规、投入、人才培养上还有一定差距。
    另外,我国质量技术基础还不是很强。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包括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在这些方面,我们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们的出口企业每年都遭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甚至受到损害,很大程度上跟我国质量技术基础不强有关。
多措并举抓好质量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事实证明,我们国家不是需求不足,或者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和服务都跟不上。所以要提升质量,从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究竟怎样抓质量提升?支树平表示,国家质检总局作为质量工作主管部门,有以下考虑和安排。
    首先,把中央关于质量发展的大政方针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实现“三个转变”: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把提高供给质量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要把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作为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要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李克强总理也指出,质量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转型之要。要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支树平希望大家都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意识,抓质量提升,把质量提升行动开展起来,成为全国的统一行动。
    其二,要把党和国家关于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落实好。近些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国务院先后印发了《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计量发展规划》《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而且将“质量强国”写入“十三五”规划,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还对各省(区、市)实施了质量工作的专门考核。国务院还明确要求,要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建立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这些举措落实下来,我国的质量水平肯定会提升的。
    其三,要把质量提升的具体行动组织好。具体有三句话:“找准着力点、牵住牛鼻子、打好组合拳”。“找准着力点”是抓住各地的主打产业、主打产品提升质量,今年要再抓10类大家关注的消费品来提升质量。“牵住牛鼻子”就是,抓住标准、提升标准,实施标准提档升级。“打好组合拳”,就是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充分运用各种质量方法手段提升质量。
    支树平表示,要抓好质量的宣传动员,把党和国家的质量大政方针都宣传出去,把全社会动员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