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福珠搬迁后的幸福生活

作者: ■刘伟吴小康曹祎铭

    70岁的苏福珠正在距老家30多公里的新居里生活。两年多前,在政府帮助下,他们举家搬到县城的移民小区。
    苏福珠的老家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六也乡茶油村,与县城的直线距离并不远。村庄位于喀斯特地貌山区,那里大山林立、严重缺水缺土,农民只能在石头缝里种庄稼。以前未通硬化路时去乡里需步行4个小时,去县城往返一趟要近10个小时。为赶路,不少村民都是凌晨四五点就出门。除非外出办事,村民们一般不愿离开家。
    如今坐在窗明几净的楼房里,苏福珠有时会想起老屋以前的模样。老屋建于上个世纪20年代,从苏福珠的爷爷到苏福珠的孙女,足足五代人在此住过。房子属于当地典型的木头结构建筑,共分三层,一楼养牛,二楼住人,三楼存放粮食。记者在当地采访,经常会见到这样的房屋。由于木板密封性不好,房间里充斥着一股浓重的牲畜粪便味。
    68岁这年,喜从天降。2014年当地党委、政府加大了对生态恶劣地区贫困群众的搬迁力度,苏福珠赶紧报了名。作为较早一批搬迁户,苏福珠得到国家4.8万元购房补助,加上15万元贷款,他们在县城“民族新城”易地搬迁小区里购买了一套140平方米住宅。
    搬到城里后,苏福珠一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为让搬迁群众在城里稳得住、能致富,当地政府利用优惠政策在移民小区附近引进了数十家电子厂、制衣厂,方便进城群众就业。苏福珠在小区里找到一份保安工作,月工资1300元。他和老伴每个月还分别享有90元养老补贴,此外外出打工的儿子和儿媳每月还寄来1000元生活费,苏福珠和老伴、孙女3人吃穿不愁。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斩断穷根、摘掉穷帽”,这是写在大化县“民族新城”易地搬迁安置小区大门口的标语。大化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杨龙文说,“十三五”期间,大化县扶贫移民搬迁工程计划完成搬迁安置7749户,2016年完成搬迁3617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