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迎秋(民营经济研究专家):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就是培育良好营商环境

作者: ■本报记者孙永剑李仁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迎秋对于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有着独到见解,他通过长期观察和调研,作了深度诠释。他指出: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就是培育良好营商环境。
    在刘迎秋看来,我们的政府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民政府,当然要亲近企业、亲近百姓,要热忱服务于企业、百姓和社会,双方是鱼和水的关系,这是人民政府的本质和天职所在。离开了这个本质要求,任何“清”都不是真正的“清”。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关于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论述以来,许多地方的政府官员与民营企业家相处融洽,在事业上能够同舟共济,刘迎秋对此给予赞誉。他认为,政府与企业和百姓之“亲”,是国家健康发展、社会有序进步、民族兴旺发达的最重要的条件和保证。
    同时还应看到,当前一些地方政商关系中依然存在“清”而不“亲”的现象,刘迎秋对此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如果官员对企业只“清”不“亲”、“清”而不管、“清”而懈怠,致使企业在遇到发展难题时无法得到政府及时有效的支持、指导和帮助,将给企业造成严重困难。
    “我们既要反对官员和企业‘亲’而不‘清’,也要反对‘清’而不‘亲’。”他强调,没有“亲商”,容易导致经济发展迟滞放缓;没有“清政”,亲商容易导致民营企业的政企不分。“亲”是勤政而为的标尺,“清”是坚守纪律的规则。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构建阳光健康的市场环境。
    刘迎秋强调,官员和企业之间的“亲”,应当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是引导和扶持与自身健康发展的关系。政府为企业积极办事是“亲”,依法依规办事是“清”。这种关系是从政治体制和社会发展要求提出的,是社会政治关系上的“亲”,而非家族伦理的“亲”。如果官员和企业之间勾肩搭背,称兄道弟,把正常的社会政治关系变成家族伦理式的亲疏关系,政商关系就会变质。
    总而言之,政府与企业和百姓的关系应当是紧密的,贴近的,接地气的,直接服务的,而不是相互间保持距离,互相观望。企业遇到困难时,政府官员应该睡不着;企业出了问题,政府部门应该反省自己的服务出了啥问题;企业如果遭遇亏损甚至破产,政府应检讨自己在整个服务过程中给予的指导、引导、帮助是否有所失误。如果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疏远,是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是与我们党的宗旨不一致的。
    谈古喻今,其理自明。当代社会唯有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才能使有效率的企业效率更高,低效率的企业有所改进,无效率的企业有效率;让有能力的人更充分地发挥,能力低的人能力得到提升,没有能力的人培养能力,让勤劳的人更加勤劳,让懒惰的人不再懒惰,让喜欢拉关系走后门投机钻营的人走上正道,从而营造透明高效的营商环境,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事业才能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