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联科技装备业商会会长呼吁:

建设公平竞争环境 促进优势民企发展

作者:
    近日,在南宁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政协第十一届南宁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全联科技装备业商会会长、研祥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陈志列呼吁,建设公平竞争环境,促进优势民企为中国军工多作贡献。
    陈志列表示:在全国工商联的领导下,全联科技装备业商会按照“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的要求,积极发挥“民参军”的桥梁纽带作用。首届民营企业高科技成果展暨军民融合高层论坛活动举办以来,“民参军”政策环境明显改善、“民参军”热情不断高涨、军民信息交互渠道逐步畅通,初步形成了军民共同促进融合的良好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在:
    “民参军”进程明显提速。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地政府部门、工商联积极开展各类宣讲活动,鼓励扶持本地区优势民营企业“参军”,“民参军”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大。截至目前,商会有直属会员企业近2000家,上海、四川和山东建立了省级科技装备业商会,青岛、宁波、湖州、绵阳等地建立了市级科技装备业商会,北京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联盟以团体会员形式加入了商会,商会还建立了电子信息装备专业委员会,江苏、陕西、广东等地正在筹建省级民参军企业商会。
    军民信息交互渠道更加顺畅。首届成果展以来,设立和公布了45个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受理点,开通了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在上海、沈阳、深圳、重庆、西安设立了涉密信息查询点。特别是今年,装备预研项目指南发布率先迈出了改革步伐,非涉密项目在全军装备采购信息网的外网上发布,涉密项目在装备采购信息网的内网上发布,并且可以通过网络申报和受理。这些举措,进一步拓宽和畅通了军民信息交流渠道,增强了民营企业的“参军”热情和信心。截至去年5月底,在全国获得装备承制资格的企业中,民营企业已达1200余家。
    此外,“民参军”路径不断拓展。市场环境逐渐改善。近年来,原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调整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降低了“民参军”准入门槛。2014年首届民营高科技成果展后,首批参展的企业中,相当一部分企业军品订货数量和金额有明显提升。
    虽然民营企业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竞争的热情很高,参与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大,但陈志列认为,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
    主要表现在:首先,民企参与竞争的范围有限,尚未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其次,投资政策和财税政策有待改善。还有,某些军用标准和技术要求更新慢,民企很多成熟的新技术、新产品难以被及时采用。在一些科研项目和招标文件中,一些系统关键技术指标的招标要求明显落后,很多民企成熟的创新产品技术无法被列入。此外,民营企业在军工领域的竞争力还比较弱。
    对此,陈志列建议,一是增大民企参与竞争的范围。根据装备市场特点,在装备分系统及关键配套产品研制立项开始就推行分层次竞争,让更多民营企业从开始就参与;在装备分系统及关键配套产品层面推进竞争性采购,制定操作性强的刚性、量化规定,明确民营企业参与竞争性采购的占比。进一步拓宽信息发布渠道,将预研项目指南,区分有限公开和完全公开,按照相应的保密要求和渠道,通过工商联组织或行业商会,根据企业保密资质,视情提供信息分发和查询服务。
    二是加快投资和财税政策改革。为解决民营企业在武器装备科研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和成果转化方面的资金瓶颈问题,全联科技装备业商会牵头,正在筹备设立“中国科技装备产业创新发展基金”,总规模为500亿元,第一阶段规模为50亿元,拟由商会会长及骨干企业、国有银行出资,并向社会公募发行。希望从国防工业投资中拨出部分经费参与其中,以专项形式对优势民营企业的重点创新项目和升级改造项目给予支持。
    三是积极培育竞争主体。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预研项目申报,根据项目技术成熟度分别纳入预研基金、应用开发、演示验证等计划,从源头上培育竞争群体。对一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愿意自筹资金“跟研”,只需把预研任务下达给他们,给他们一个研究的“名份”,按时间节点、技术要求进行考核,这是培育竞争主体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四是加强民营企业自身建设。要加强对民营企业“民参军”工作的指导,组织相关专家对民企的技术和产品进行评估,准确指引企业技术创新方向,避免企业盲目研发;商会要通过宣传政策,加强保密教育,促进行业自律,建立诚信评价体系和黑名单制度,引导民营企业强化国家利益至上的核心价值观,培养和固化“爱国、创新、协同、奉献”精神;民营企业要注重“强身健体”,多向军工企业学习,建立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
    陈志列还提出,要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同时要重视企业国防高新技术的安全监管工作,保障企业的核心能力不泄露和流失。(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