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理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中国航空业起降时刻分配应采用全球统一标准

作者: ■本报记者文雪梅
    在朱尼亚克看来,航空业的效率建立在全球统一标准的基础上。这些标准与安全管理、航班或货物运输以及旅客出行息息相关。而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组织,国际航协在各成员航空公司的鼎力支持下,致力于制定这些标准。"全球统一的标准同时也帮助中国航空公司在国外开展业务。
    
    近日,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理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亚历山大·德·朱尼亚克在北京就航空业的热点问题接受了记者的专访,这也是他首次以IATA理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身份造访北京。作为国际航协第十七届掌门人,亚历山大·德·朱尼亚克曾经在航空和航天业以及政府部门担任过领导工作,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资历。
    2024年中国将成为
全球最大航空客运市场
    朱尼亚克指出,中国航空业的发展令人瞩目。目前,从旅客数量来看,中国的航空公司和机场已挺进全球10强之列。包括北京新机场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将确保机场运力能够满足持续攀升的客运量。
    根据国际航协的预计,到2024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航空客运市场;到2035年,中国旅客数量将达到13亿人次。
    与此同时,中国市场在安全方面的表现也颇为突出。“从2016年上半年以及过去5年的平均水平(2011-2015年)来看,北亚地区的事故率最低(含所有机型),而这其中包含中国。”朱尼亚克说。
    去年12月,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发布了最新的航空业盈利预期。在全球范围内,预计航空公司将在今年共获得298亿美元的净利润;净利润率为4.1%,航空公司的投资资本回报率(7.9%)也将连续第三年超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6.9%)。
    朱尼亚克也指出,尽管各大航空公司均处于盈利状态,但仍面临一些风险,诸如全球经济放缓、保护主义壁垒加强以及安全问题等。
    对于中国航空业非常关注的航班延误问题,朱尼亚克认为,运力增加之后,空域的容量也必须相应增加才行。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的数据,去年1月份至11月份期间,航空公司准点率达到76.48%,同比提升了9个百分点。
    “我注意到主管单位已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这一情况。1月份,中国新开放了6个进出境点供灵活使用,此举将有助于减少航班延误,并提高效率。去年建立了国际航协与空管局联络机制,旨在改善与境外航空公司的协调,提高航班运营的可预测性。”朱尼亚克说。
    为解决航班延误问题,朱尼亚克认为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包括重组航线网络,开展更紧密的民用军事空中交通管制合作,灵活调整航路,特别是在天气恶劣时。目前,国际航协正不遗余力地实现这些目标。
采用全球统一标准十分重要
    在朱尼亚克看来,航空业的效率建立在全球统一标准的基础上。这些标准与安全管理、航班或货物运输以及旅客出行息息相关。
    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组织,国际航协在各成员航空公司的鼎力支持下,致力于制定这些标准。“全球统一的标准同时也帮助中国航空公司在国外开展业务。中国航空公司与合作伙伴共同努力,通过一张订单,将来自中国的旅客安全送往世界各地。与此同时,很多中国的航空公司正在使用新分销能力标准——使他们分销产品的方式更加现代化。最近,民航安保要求发生了一些变化,这将促进旅客一证通关和电子运单的使用,进而改善旅客体验和货运效率。”他说。
    朱尼亚克认为,起降时刻分配也需要采用全球统一的标准。一直以来,国际航协都在致力于世界航班时刻指南(WSG)的推广。WSG已被国际民航组织视为一个国际标准。航空业务的网络性质决定了全球标准对于这一流程的重要性,当人人都使用同一规则时,才能实现最高效率。只有在目的地取得降落的时刻,在中国获得的起飞时刻才有意义。
    在这一方面,中国航空业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际航协正与民航局合作,优化中国的起降时刻分配流程,使之符合WSG的要求。
    此前,为解决时刻短缺问题,民航局制定了《航班时刻资源市场配置改革试点方案》,在广州和上海两地机场进行时刻拍卖试点。
    此举备受业界关注和议论。有分析指出,如何避免在此过程中产生新的不公平值得思考。相对于资金实力强、机队规模大的大型航空公司,一些实力相对不强的民营航空公司不具优势。
    在朱尼亚克看来,时刻拍卖不太可能继续推行。“然而,一个旨在改善外国航空公司准点率的新规将于今年7月实行,该规定要求航空公司准点运营92%的航班。我们正在明确这一新规的细则,包括长途航班是否可能达到92%的准点率。”
    国际航协在中国已走过23年。如今,中国大陆地区的17家航空公司是国际航协的会员,包括去年新加入的5家会员航空公司。朱尼亚克指出:“国际航协在中国从刚成立时仅有3名工作人员,发展到如今成长为拥有100多名员工的地区办事处。在国际航协北亚区副总裁张保建的卓越领导下,办事处将继续与大家分享我们的全球视角、标准和专业,支持中国航空业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