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文化是推动小康社会发展重要“文化力”

作者: ■李友伟

    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文化力不断推动的小康社会源于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极具中国特色,从再次被提出至今,在实践中有了越来越丰富的内涵。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成就离不开民营经济的发展,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民营企业更是占据主体地位。企业文化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是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形成推动小康社会发展巨大文化力的重要来源。
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探源
    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并开始不断创新完善的“小康社会”是当今世界最具平民化、最具操作性、生命力最旺、实践成果最丰富的社会建构模式,目前已开始逐步聚焦于“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小康”最早出自《诗经》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在《礼记·礼运》中对“小康”与“大同”有明确的阐述。
    “小康”与“大同”是中国古代历史哲学中对两种社会模式的阐述,“大同”是一种理想化的描述,一种较长时间内难以实现的目标,而“小康”是一种等而下之的境界,是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创新地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包含了“小康之家”“小康水平”和“小康社会”的目标,才真正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小康社会”的实践与创新。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承诺“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我国小康社会”,并且是一个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国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三部曲中第一部曲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我国小康社会”,2014年12月,他在江苏调研时提出的“四个全面”中,首先就是“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5年,“十三五”时期的总体发展目标中,浙江省首提“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6年12月,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中也提出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更符合江浙两省的现状。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文化力
    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人类由于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创造出文化,文化在它所涵盖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文化对于社会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中国学者樊浩提出了“文化力”和“人文力”。他认为,当“文化力”上升为“人文力”时,意识、文化,以及意识的诸形态,文化的诸形式,便透过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与社会经济的整合互动。
    中国学者樊浩认为,文化是具有力度的,这就是文化力,这种文化力可以调节和干预人的行为,使之与整个文化价值体系方向相一致,同时可以培育激发形成合力,因此文化力对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的影响。文化力有四种表现形式:一是激发力,二是感通力,三是和谐力,四是驱动力。因此,文化力作为一种力量或者能量,是社会的一种资源,同时也是综合国力的体现。
    社会的发展,在经济与文化的相互作用相互推动中前进,20世纪以来,世界越来表现出全球化、知识化特征,经济发展对文化力的依赖程度大幅度提高,小康社会的发展也不例外。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是文化力的重要来源
    企业文化是指由企业家倡导并且为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思维模式和制度载体的总和。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促进企业科学管理,可以凝聚企业员工,可以树立企业社会形象,可以奠定企业传承基础。优秀的企业文化,特别是良好的制度文化是民营企业顺利传承的重要保证。
    民营企业在构建小康社会中的贡献来源于民营经济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据统计,全国企业法人当中,国有企业占2.4%,民营企业占90%以上。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在小康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报告概括为“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建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成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要达到目标。南京市工商联从2012年开始在全市民营企业中实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百千万”工程,推动诚信、创新、和谐、责任、组织、形象六种文化建设,通过推动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有力推动小康社会建设。主要表现在:推动经济更加发展,推动社会更加和谐,推动文化更加繁荣,推动民主更加健全。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破解之道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构建文化力,促进企业发展,推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非常重要,但民营企业中把企业文化理念分解、细化为可执行的阶段性目标和具体行为规范的企业还不多,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融入到标准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建设中的企业还是少数,还需要齐抓共管,积极推进。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状况不平衡。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虽然通过各方面的不懈努力,取得一些实质性进展,但由于每个民营企业领导人的自身素质、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企业自身优势的发挥、企业追求的目标以及企业发展的历程不一样等原因,造成了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状况的不平衡。
    二是企业文化建设中形式主义仍普遍存在。一些企业张扬着进行“文化建设”,文化却被刻意设计并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大多成了装饰,口头上的“知”而没有实际的“行”,企业文化没有与本企业的实际接轨,只是找一些华丽动听的词汇给企业以外的社会大众看,把企业文化当成装饰品,结果企业文化很“虚”,变成“喊”文化,而不是“做”文化。
    三是老板文化有待于上升到企业家文化。民营企业文化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老板的文化。民营企业文化中无不打上老板个人的志趣爱好、精神信念、处事哲学、行为风格的烙印。但是老板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初级阶段,这种文化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模糊性。老板与企业家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一套成熟的“理念”,老板必须上升为企业家,老板文化必须上升为企业家文化。
    四是企业管理层文化与员工文化脱节。企业建立了企业文化,但不能完全领会并传达给基层,员工与高层的想法完全不在同一个方向,忽视在全企业范围进行很好地文化宣导、提升与继承,没有广泛的凝聚力与感染力,出现了“文化断层”,建立起的文化只能是“少数人的文化”。
    如何推进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构建文化力的路径?关键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在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中培育企业发展的大局观。在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上,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引导其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布局和产业政策相结合,与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形势结合起来。在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中积极倡导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倡导民营企业尽力实现义与利的完美统一。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把加强民营企业党工团工作作为促进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发挥企业党组织的龙头作用,可以保证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得到贯彻执行,发挥政治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共青团等组织的配合作用,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员工普遍年轻化,共青团组织是企业青年工作的重要承担者。发挥工会组织协调作用,满足职工文化需求,引导职工参加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陶冶职工情操,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三,把加强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推动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充分认识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切实把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坚持两个健康工作主题的一项重点工作和长期任务。一是树立宣传典型。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和传媒渠道,建立一批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试点,以点带面,推动工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推动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二是要坚持分类指导。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民营企业,其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需求各异,不能“一刀切”“齐步走”,必须尊重规律,因企制宜、循序渐进。三是要加强教育培训。要通过教育培训使民营企业家深刻地了解和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功能、意义与运作方式。四是要注重统筹兼顾。把指导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整体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服务指导民营企业科学发展的各方面工作紧密融合起来,实现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作者系南京市工商联宣传调研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