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二:军民融合亟待升级

作者:
    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是我国顺应当今世界军事发展形势要求提出来的重大战略,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重要途径,也是增添经济新动力、提升质量效益的现实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增强国家战争潜力和国防实力,要“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三五”规划中对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作出了专门部署,军民融合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从江苏看,该省462家企事业单位通过保密论证,其中非公企业349家,全国第一;270家企事业单位获得科研生产许可,也居全国第一;江苏还设立了军民融合发展引导资金(2015年为一亿元)。实践表明,军民融合发展为江苏经济提质增效发挥了积极作用。
    江苏省工商联通过调研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民参军”企业涉及税收优惠、免税等,地方政府积极性不高;二是“民参军”程序复杂,企业的参与难度较大;三是“民参军”热于“军转民”,军工技术的民用转化相对滞后。
    江苏省工商联建议,第一,制定发展规划。准确把握有关军民融合的方针政策和制度规定,在已有的《三年实施计划(2014-2016年)》的基础上,制定好该省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导各地市军民融合发展。加强政策引导,强化措施推动,加大考核力度,既畅通“民参军”渠道,又拓展“军转民”路径,打造独具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的“江苏模式”。
    第二,拓展融合领域。在加强顶层设计、做好战略规划的基础上,推动科技、人才、资金等“全要素”融合,推动产业、城市、民生等“多领域”融合,推动“民参军”和“军转民”深度融合,重点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军民结合型企业,加快建设一批军地共享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和技术研发机构,实现军民融合不断深入。
    第三,打造特色产业。围绕江苏省的重点特色产业,强势推进军民融合示范区建设,全力打造新材料、装备制造、船舶、航空航天等军民融合产业。要紧盯前沿,超前谋划,加大对高精尖军工技术的跟踪研究应用转化力度,如对卫星应用产业,市场空间巨大,发展前景广阔,是无可争议的发展新领域、新动力,其关键技术多属于军队系统,而江苏省具有此类科研院所、生产企业数量多、实力强的独特优势,如加以重视、有力推进,或可成为江苏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通过与军工领先企业的合作,积极引导江苏省民营企业进入,推动“民品参军”和军工技术转化,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第四,强化引导培训。一是加大民营企业对军民融合政策的培训力度,对“民参军”的程序、步骤等进行梳理,做好宣传、发动、引导、帮扶等工作。二是积极发挥江苏省科教资源优势,组织开展各类对接活动,帮助企业与国防类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产学研联合体,可否成立“军民融合产业研究院”来促进军民两用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三是组织好涉军人才对接,引进和培养一批军地两用领军人才,为推动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五,深化制度创新。一要加强领导,在现有的军民融合办公室的基础上,成立由地方党委、政府和军事机关组成的领导机构。二要优化服务,建立专家咨询机构,设立综合服务机构。三要完善机制,建立军地协同、项目计划、政策保障、绩效评估等推进机制,进一步扩大“引导资金”规模。四要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军民融合涉及国家利益和企业发展,各级工商联及其指导下的商会组织因其政治可靠、联系广泛、信息畅通、服务具体、自律规范等特点,可在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中起到推波助澜、增光添彩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