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工商联、省农业厅、省国资委三方合力

《特色农业产业扶贫企业推进工作方案》出台

作者: ■见习记者张旭东
    日前,由山西省工商业联合会、山西省农业厅、山西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三方共同研究制定出台了《山西省特色农业产业扶贫企业推进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三方建立了省级联席工作会议制度,联席工作会议由省工商联、省农业厅、省国资委的部门主要领导组成,详细地安排出今后在推进山西省特色农业扶贫工作的七项任务,特别强调,在推进山西省特色农业扶贫工作中要坚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等原则,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创新企业扶贫合作模式、强化产业扶贫政策协同等保障措施
    为了充分发挥企业在农业产业扶贫中的优势,推进山西省特色农业扶贫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山西省委、省政府关于坚决打赢全省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和《山西省脱贫攻坚办关于深化企业产业扶贫促进精准扶贫的指导意见》,优化农业产业企业扶贫机制,日前,由山西省工商业联合会、山西省农业厅、山西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三方共同研究制定出台了《山西省特色农业产业扶贫企业推进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三方合力
    据了解,此次出台的《方案》是由山西省工商业联合会、山西省农业厅、山西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制定的。首先明确了工作目标,即合力推进企业产业扶贫工作,完善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库,为企业提供适宜的农业产业投资项目。建立企业产业扶贫投资项目库,为农业产业扶贫推介合适的投资主体,力争做到村村有项目,户户有产业。
    三方建立了省级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共同研究决定企业产业扶贫有关事项。联席工作会议由省工商联、省农业厅、省国资委的部门主要领导:山西省农业厅厅长关建勋、山西省国资委主任朱晓明、山西省工商联主席李武章和分管领导,三部门负责产业扶贫(或扶贫)的有关处室及企业负责人组成。
    联席工作会议下设办公室,负责部门之间日常工作联系和沟通衔接,具体落实本方案内容。省级办公室分别设在省农业厅产业扶贫办、省国资委规划发展处、省工商联扶贫与社会服务部。
    七项任务
    经过广泛的调研和缜密的思考,结合各自的职能优势和特点,三方共同制定的《方案》详细地安排出今后在推进山西省特色农业扶贫工作的七项任务。具体包括:
    建立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库。由各县农委牵头,畜牧果业中心配合,尤其是贫困县农委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经严格评审筛选,建立适宜企业投资的县级产业扶贫项目库,并报省市备案。项目库包含拟实施的项目名称、产业方向、发展规模、资金需求、实施地点、拟采取的合作方式、联系人、联系方式,该产业在当地的发展现状及新型经营主体情况,当地的积极支持政策,拟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情况等内容。
    建立企业产业扶贫投资项目库。国资委、各级工商联组织企业根据产业发展方向,确定扶贫产业投资意向,并汇总形成企业产业扶贫投资项目库。投资项目库包含企业名称、注册资本、主营方向、联系人、联系方式,拟投资的扶贫产业、投资区域、投资额度及筹措方法、市场需求分析、与贫困地区的合作方式和运作模式、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方式等内容。
    项目推介对接。省市县均建立企业与农业产业项目对接平台,三方根据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库和投资项目库的契合度,及时组织相关企业与贫困地区进行农业产业扶贫项目精准对接。对接采取由下而上的方式,即先在县级将项目库和投资项目库对接,将符合企业投资的项目筛选出来做进一步沟通,达成一致的,进入实施阶段。对于在县域范围内找不到企业投资的项目或找不到符合投资方向的企业,在市级层面进行对接,直至省级层面。
    推进贫困地区品牌建设。三方要为企业产业扶贫项目三品认证、农产品品牌建设、物流体系建设等提供支持和服务。共同推动贫困地区优质特色农产品销售,帮助贫困地区发展当地优势产业,集中推出系列展销、促销活动,打造当地优质特色品牌,解决贫困地区农产品卖难问题,实现贫困地区农村、农民脱贫。
    推动企业与贫困地区结对发展。指导龙头企业在贫困地区建设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原料生产基地,发展特色产品加工,构建一批科技水平高、生产加工能力强、上中下游相互承接的优势产业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贫困地区收益分享比例。
    推进产业扶贫开发工程。省属企业围绕现代特色农业、规模养殖、中药材种植加工、农产品加工等路径,采用“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户”模式,在贫困地区培育一批高端农产品加工企业,培养一批在全国具有规模优势和强大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推进“千企帮千村——精准到户”扶贫行动。省工商联动员山西省1000家以上民营企业,帮扶1000个以上贫困村,加快脱贫进程。组织民营企业联系贫困村和贫困户,发挥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优势,通过资源开发、产业培育、市场开拓等多种形式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促进农企双赢。
    保障措施
    《方案》中还特别强调,在推进山西省特色农业扶贫工作中要坚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等原则,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创新企业扶贫合作模式、强化产业扶贫政策协同等保障措施。
    首先是要坚持优势互补。三方要整合系统资源,积极为对方的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农业部门发挥三农政策制定、产业发展基础、生产技术指导、科技队伍建设、农业项目运管等方面的优势;国资委、工商联统筹企业在资金、管理、人员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
    其次是要坚持合作共赢。三方要积极地为合作创造有利条件,力争形成企业支持特色农业产业扶贫、特色农业促进企业发展的共赢局面。农业部门要主动与扶贫企业对接,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和项目需求;企业要积极带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在发展中关注贫困人口脱贫。
    同时还必须坚持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为目标。各方以特色农业扶贫行动、产业扶贫开发工程、“千企帮千村”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为抓手,充分发挥省属重点企业、民营企业在产业扶贫开发中的优势,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和扶贫方式,推进七大特色农业产业扶贫,提升贫困地区“造血”能力。
    为了更好地推进山西省特色农业扶贫工作,《方案》中还强调要完善保障措施。要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根据企业产业扶贫工作需要,各级农业部门组建相应的技术服务队,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提升贫困农民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加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优先为企业带动的建档立卡户和农民提供技能培训。
    要创新企业扶贫合作模式。推广龙头企业联结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的组织模式,协助组织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与大型企业对接,探索建立“企业+合作社+村两委+贫困户”的帮扶模式。
    要强化产业扶贫政策协同。农业部门要依据产业扶贫规划,结合工商联、国资委所属企业的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在农业布局安排上与之匹配,共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