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随着经济体量的增加,中国经济在增长规律、调控方式等方面都呈现与以往不同的特点,一些传统行之有效的经验、策略、规律突然变得无效,一些习以为常的数据规律也在变化。相应的,人们在面对不同于以往的经济数字、经济形势时往往产生认识上的分歧,以往行之有效的政策工具效果已逐渐降低,影响周期逐渐缩短。
2.正如“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我们也想问问下半句,“风停了又会怎样?”——房贷收紧,房地产“金融妖风”停后谁会在半空?谁感到最“受伤”?无疑是那些高度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投机的房地产商、高杠杆的购房者等房地产产业链上的机会主义者。
3.未来若不能有效缓和预防性融资需求产生的挤出效应,有可能会影响到中小企业的整体融资环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抬升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增加中小企业融资难度。
4.群众高度关注此次相关沿海高铁票价调整,真正担忧和反对的,不是高铁作为市场主体该不该有市场自主定价权、国家发改委当时该不该放开高铁票价管制、此次高铁该不该调价,而是如何确保调价过程中的透明性、必要性、合理性和公益性等。
5.如果税改成功,美国本土企业的税率一次性大幅降低20个百分点,15%的税率与欧洲避税天堂爱尔兰12.5%的税率相差不大,这将直接刺激更多的企业在美国投资,同时对海外美资企业所产生的引导与倒逼作用不可小觑。
6.在没有明显经济过热的环境下,很难触发真正的“加息周期”,接下来的真实货币政策转变应该是从“稳健偏宽松”回归“稳健中性”,这种转变蕴含着两层含义——第一,最松的时候过去了;第二,调到中性之后不会进一步收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