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税改新政未必十全十美

作者: ■张锐

    美国总统特朗普即将推出预热已久的减税计划,对于这一号称1986年以来最大规模的“现象级”税改,无论是特朗普本人还是美国企业主以及普通民众,都充满了期待。
    减税方案大致有如下几方面:一是对企业减税,包括将联邦企业税率由现行的35%降至15%和对迁至海外的美国企业利润一次性征税10%两个方面。二是对个人减税,首先是提高标准扣除额,即个人及已婚联合申报者分别提高到2.5万美元及5万美元;其次是将股息及资本利得税税率最高限制在20%;再次是将个人所得税累进档从现行7档简化为3档;最后是14岁以下美国少年儿童享有托儿费免税,另外还可能废除赠予税。初步预算,不含赠予税减除在内,特朗普减税计划将实现总规模为4.4万亿美元削减额度。
    从宏观角度而言,一方面特朗普希望通过减税增厚企业利润,助力生产性经营的扩张,同时带动企业参与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据美国智库TPC测算,单是企业减税到15%一项,预计2017年美国企业的盈利预期将增加1080亿美元,2018年将增加2150亿美元,企业由此添加的投资动能至少比往年扩张2%-3%。另一方面一旦特朗普新的税政落地,美国最高联邦个人所得税率将由目前的39.6%降至33%,并有7500万人不必纳税,这将显著刺激消费,从而拉动经济长期稳定增长。
    高税负和复杂的纳税程序已经成为影响美国经济竞争力最主要的两个因素。事实也是如此。仅与自己的主要竞争对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相比,当前35%的美国企业所得税税率就处在最高水平,若加上各州税率,美国企业实际承担的税负水平可能更高。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17年营商环境报告》,美国在全球190个国家中排名第九,但在10个评价指标维度中,税收负担却居第三十六位。
    由于税收过高的原因,许多美国公司纷纷加大在海外的投资经营,即使总部留在美国本土,也会选择将旗下的分公司放在海外,这不仅导致就业创造机会留在了国外,而且大量利润滞留于海外。同时,像爱尔兰等国和地区还成为不少美资企业的避税天堂。
    如果税改成功,美国本土企业的税率一次性大幅降低20个百分点,15%的税率与欧洲避税天堂爱尔兰12.5%的税率相差不大,这将直接刺激更多的企业在美国投资,同时对海外美资企业所产生的引导与倒逼作用不可小觑。日前,美国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就宣布将投资70亿美元完成亚利桑那州一家闲置工厂的升级改造。此外,丰田、通用汽车、电梯制造商开利等明确表示决定在美建厂生产产品。
    现在看来,在国会顺利闯关和征求民意后,税改新政在半年之内启动已没有多大的悬念。但这项大力度改革的经济效果却未必十全十美。从个税改革层面看,本次惠及的对象主要是中产阶层,同时收入越高享受的削减力度越大,再加上废除赠予税,富人无疑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如果税改导致贫富差距继续扩大,必会引发诸多社会矛盾,推动民粹主义思潮的泛滥。特朗普若拿不出解决方案,助他胜选的民粹主义也很可能反过来成为压倒他的“一根稻草”。
    另外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减税是否会削弱政府财政的支出能力。特朗普高达1万亿美元的基建投资计划即将启动,虽然他声称要吸收民间资本投入,但政府投资肯定占主导地位,而且美国基础设施所需资金缺口并不是1万亿美元,而是高达3.6万亿美元左右,民间资本未必愿意或者有能力持续承接这个基建大盘。目前,联邦政府债务额升至19.9万亿美元,累积财政赤字近7.2万亿美元。如果实施减税,本已捉襟见肘的财政支出能力可能会更为脆弱,特朗普到时拿什么去充实基建投资所需要的粮草弹药?一个可能的举动是,只要当企业盈利与经济增长未达减税预期,为了支持基建计划,特朗普很有可能回到白宫旧主们增发国债的老路上去,到时美国税改成本就会顺势转嫁到美国国债的海外买主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