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调价不能只由有关方面自说自话
作者:
■余明辉
报载,为适应运输市场需求,构建市场化定价机制,促进综合交通体系作用发挥,依据国家发改委《关于改革完善高铁动车组旅客票价政策的通知》(发改价格〔2015〕3070号),近日,铁路企业将对东南沿海高铁开行的时速200公里至250公里动车组列车的公布票价进行优化调整。
对可能出现的部分热门线路、时段票价上涨的可能,我们大可不必过分担忧。因为在现有的航空、公路、水路客运跟铁路客运竞争局面已基本形成的情况下,即便高铁热门线路要涨价,也应该是理性、务实的。否则,乘客会用脚投票。但遗憾的是,笔者曾经清楚记得,去年初,当中国铁路总公司(以下简称铁总)拿到了“高铁定价权”的时候,除了少量赞许外,大部分都是争议和质疑。此次消息一公开,情势也大致如此。那么,如何调和这个矛盾,既能顺利调整高铁票价又能获得群众的最大认可呢?
就以往诸多的公共交通等具有公益事业性质的项目调价来看,群众对调价提出质疑,本质上讲并不是群众不懂道理,而是确实有许多的价格调整,从提出到组织实施,完全就是有关方面的自说自话,没有考虑和征求调价项目的最直接利益相关方消费者的意见。如此事件一多,群众对类似调价项目的提出先进行质疑,也就不难理解。
群众高度关注此次相关沿海高铁票价调整,真正担忧和反对的,不是高铁作为市场主体该不该有市场自主定价权、国家发改委当时该不该放开高铁票价管制、此次高铁该不该调价,而是如何确保调价过程中的透明性、必要性、合理性和公益性等。
所以,要想让此次相关高铁运价调整得到社会理解,除了依法依规办事外,铁总等更应该把相关高铁调价的详细信息、理由、依据等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的全面监督和意见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再形成合理的调价意见和幅度。同时,高铁运营也应该不断提升软硬件条件,让票价上涨与乘客乘坐体验感受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群众的广泛理解和支持,而不是靠简单的所谓优化高铁票价结构、优质优价、灵活浮动的票价及服务体系等高大上和模糊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