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护家创业者赵帅:

创业让我有指数级的积累和认知

作者: ■见习记者田未

    赵帅上一次写歌是2016年10月,那首《少年的少年》,唱给刚刚降临世间的儿子。
    “那天的少年,英俊的侧脸,紧攥着手里写好的情诗篇。暖阳不刺眼,金色的屋檐,他在等心爱女孩刚好出现……”
    干净的歌词,干净的旋律,干净的嗓音,干净的吉他声,再加上阳光帅气的形象,恍惚间让人以为这个28岁的大男孩是个民谣诗人。
    这首歌被转到优护家的工作群后,团队炸开了锅,很多人惊叹,“霸道总裁出新歌了!”
    “我是个被工作耽误了的文艺青年。”他语气略显调侃,但说得很认真,“不管是在酒吧驻唱,还是弹吉他画画什么的,我应该去做这些。但我个性要强,喜欢挑战,终究成了一个做实事的人。”
    的确,对现在的他来说,挤时间写歌太过奢侈。再上一次的创作,还是在读书的时候。
    “怎么也得有四五年了吧。”
    当时的赵帅是北京大学信息科技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拥有一支学生乐队,担任吉他手和主唱。乐队的钢琴师、好友申林,后来和他一起创立了优护家。
做有价值的事
    2015年8月,毕业两年后的赵帅辞去微软高级产品经理的职位,联合从阿里巴巴辞职的申林,希望做一些属于他们自己的、有价值的事情。在做了充分的市场研究之后,二人决定涉足医疗,后来便有了优护家。
    “很多创业的人会选择去做有趣的事情,但有趣不等于有价值。互联网一定要为生活提供实际的用处,才能有其价值。”
    优护家从线上咨询服务平台起步,联动线下,提供医疗护理服务。
    “互联网本质上是一个平台,一定要跟传统的东西相结合才能呈现它的价值。我们当时决定做医疗服务行业,第一是因为O2O是一个可以直接带来价值的东西,第二是觉得线上红利已经不容易找了,必须到线下去找。”
    优护家的定位是放心、优质。
    “全北京城的护工我一对一聊过的不下1000人。数量最多的时候,我手里曾经有40多个黑护工老大的电话,还有一份500人规模的优秀护工联系方式。这后来练就了我的一个能力,任何一个护工,我只要跟他(她)聊几句,就能知道大概水平。”
    精挑细选之下,他们第一波挖出来的护工是北京质量最高的一批。
    “第一批护工有30多个吧,全部来自北京各大医院,经验丰富,现在多数还留在团队里。”
    经过一年半的发展,团队的方向也经历了一次调整。现在的优护家已经成为集医疗服务和延续护理为一体的互联网移动康护平台的提供商和方案商,既有面向B端的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服务商提供的SaaS平台,为护士、护工提供的信息化工具;又有面向C端的患者服务平台,提供线下护理服务。
    而现在的团队,由来自阿里巴巴、微软、金山云等一流互联网公司及BD医疗、慈铭体检等大型医疗机构的8位高管带领,在北京、合肥两地已经取得了相当份额的市场。
每天都有指数级的成长
    学生时代的赵帅有过3次创业经历。
    “都是在北大读研的时候,联合清北的同学一起做的,后来因为时间和精力不足,没有坚持下来。”
    第三次创业的时候,赵帅要在学业和事业之间艰难平衡。通常的情况是,他每天早8点到晚9点在实验室,离开实验室之后才正式开始一天的工作,忙到凌晨两点钟是常态。
    “当时北大周边的咖啡馆都被我坐遍了,那段时间的成长打开了我的一些思路。”
    小试牛刀当然不够过瘾,真正创业之后,他感受到了更多的改变。
    “以前看问题就从眼前出发,看不到全貌。现在站在全视角去看问题,既要站在最高看,也要站在最低看,所以以前不能理解的一些事情也就慢慢理解了很多。”
    身份的转变让赵帅更加善于反思自我。以前在微软工作的时候,思维灵活、执行力强的他,也曾有过一些冲动的时刻。
    “偶尔会因为坚持己见和老大对着干啊。不过现在知道了,他看到的信息比我更全面,可能我觉得自己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他觉得项目其他的事情更重要,这就是难以match的原因。”
    变化更大的是生活中的状态。他是一个做实事的人,又喜欢挑战,导致工作很累很辛苦。他把创业之后的自己描述为“疯狂的阅读,疯狂的实践,疯狂的成长”。
    刚刚开始创业的时候,他的状态“十分亢奋”,可以一天不吃饭,一口气跑北京5家医院,也丝毫不觉得辛苦。
    而做研发的时候,他可能会在公司忙一天之后,再回到家从晚上11点继续工作到凌晨4点,然后眯一会儿就继续到公司和团队一起讨论。他每天的有效工作时间在15个小时左右,常常能感觉到自己产生了“指数级的成长”。
    但他仍坦言,创业对家人来说是一件挺不公平的事情。
    “从微软走的时候放弃的薪水非常高。创业一年半,基本上自己是没有拿什么薪水的。就这一点来说,已经很不公平了。”
    另一个不公平在陪伴的时间。他家的小朋友去年6月份出生,在妻子月子期间,他曾有意减少工作量在家陪伴。但生活的常态仍然是每天后半夜回家,再赶着清晨离开。
    “都是选择嘛。”他语气坚定,但话音落下时还是能听出些许无奈。
三个小梦想
    赵帅偶尔会和朋友谈到自己的三个梦想。
    第一个梦想是当老师。可以站在讲台上给很多人做讲座,助人清醒,为人答疑解惑,这是需要巨大的知识储备和成功背书的。
    第二个梦想是当一支中学足球队的教练。赵帅说自己是业余球员中基本功很扎实的那一类,对足球有一套独特的看法。但是“成年人带不了,只能带带小孩子”。
    他的第三个梦想是有一支自己的乐队,可以到各地演出。
    “都是小梦想,都跟我现在的生活很不一样。”
    第三个梦想实现过,学生时代,他的乐队也曾登台表演过。至于踢球的频率,已经从学校时候的每周几次,到工作后的每周一次,再到创业后的几个月一次。现在的他,已经把那些曾经称之为“生活”的东西排除在时间表之外了。
    他可能真的是一个被工作耽误了的文艺青年。
    只有阅读是一直坚持的。如果头一天实在太忙没有阅读,第二天他也会多读一会儿去补上。读书是在别人做的事情中总结经验,而工作是把习得的知识运用的过程。他尤其偏爱心理学、营销、社会学的书,正在读的一本是《人类简史》。“社会本身就很浮躁,很多时候人都是很痛苦的,想去沉下心做一些事情的时候都很难,所以多读书呗。”
    虽然怀揣着文艺的梦,但在他心中压倒一切的,还是去挑战自己,去做事。
    “我家的小区很安静,去年夏天的一段时间,我有几次躺在沙发床上,太阳照进来,特别舒服。当时就在想干嘛还要创业,不如好好在家享受生活。但是从家门出来之后,一旦开车往公司去,就是另一种打了鸡血的状态了。”
    提到自己喜欢并且有意义的事情,他的眼中会闪出兴奋的光。
    “如果我愿意做一件事,就一定会去做,哪怕从没接触过,也绝对不会害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跟抽丝剥茧一样,痛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