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密高二学生陈奕帆,这个冬天本该一家团圆,然而为了生计,父母在长春打工,自己来到城里勤工俭学,不小心骑车蹭花了一辆来自绍兴的宝马车。他没有一走了之,而是写了一张辞意恳切的道歉信,留下全身上下仅有的311元作为赔偿。车主薛战民同样出身贫寒,他理解这位孩子的处境,被这个孩子的行为深受感动。他非但不收赔偿,还要资助孩子完成学业。
这一来一去地互动,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优秀的一面,无论是贫穷的高二学生,还是富有的宝马车主,都恰如其分地保留了各自的尊严和高贵,改变了人们心目中对他们的刻板印象。陈奕帆是留守孩子,却依然坚强得像一株挺拔的野草。事业有成的薛战民,商海鏖战没有把他变成铁石心肠。
在今天这个时代,两者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尤为珍贵。贫而不贱,富而不骄,都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我们已经看过太多为富不仁的故事,更有“宁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荒诞言论。仿佛一个人只要有钱,就可以突破做人的基本底线,这种言论和思潮,拉低了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
随着道德底线的一次次被突破,社会有着被撕裂的危险。明明是违反规则的行为,比如逃票、盗窃,却非有人要寻找贫穷作为借口,为之开脱。然而无论贫富,都不是突破道德底线的借口,都需要遵守规则和做人的基本道德,否则社会就无法运作。
贫穷和富裕,只不过是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两种状态在不同的环境中,通过个人的行为,其实完全可以发生逆转。开宝马的薛先生,通过个人努力走上了人生巅峰。打工的高二学生陈奕帆,凭着高贵的操守,未必明天就不会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