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引路同致富 公益共创美好未来
德阳民企积极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
作者:
■张勇
自“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启动以来,广大德阳民营企业纷纷参与到脱贫攻坚大决战中,发挥着扶贫攻坚生力军作用,也做出了不小的战绩,德阳文武轩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文武轩)就是其中的代表。
文武轩坐落在绵竹市富新镇文永村12组,是绵竹工商联现任执委企业。文永村距离绵竹市区30余公里,与安县隔河相望,紧邻什地镇,总人口1600多人。在2013年以前,文武轩也就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农家乐而已,但作为村子里不多的企业,文武轩在“当家人”汪斌的带领下,在坚持中发展,在坚守中担当,尽力帮助乡里乡亲,期望带领大家一起致富。汪斌这样想,也这样做,同时也带着自己大学刚毕业的女儿汪玲这样做,在田园放飞梦想,牵手乡里乡亲脱贫致富,书写着新时代农村人的自信与豪迈。
坚持做强脱贫致富平台“真引路”
搭建合作社平台引路。经汪斌父女努力,多次与所在的12组群众反复协商,2014年3月由文武轩牵头组建了文永村福满园种植专业合作社,搭建了脱贫致富平台。推行土地资源整合,提高利用效率,促进农民增收;统一技术服务、田间管理指导;多条途径畅通销售渠道。具体做法是,群众将所有土地交由福满园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合作社支付近1100元/亩的年租金。所有集约起来的土地再由合作社向当地群众和外来老板出租,用于符合整个园区持续发展的种养植项目。
引导群众发展现代高端种植业。现在经合作社组织发展的有西瓜、蓝莓、无核石榴、香提、黑提、草莓、无花果、桑葚、青果、观赏菊花等10多个种植项目。这些项目先是由休闲庄和合作社来经营,项目成熟后,有钱赚时,只要有本地群众愿意来经营,公司和合作社以优惠条件转让其经营。其中本地群众就有8户,近30人在经营这些项目。福满园合作社社员均为该村粮农和部分贫困户,对于不经营项目的农户和群众可在休闲庄和园区务工,就地挣钱。合作社不定期地带领社员外出参观,学习种植技术,提高管理能力。合作社定期巡视社员种植园区提供技术咨询,同时不定期聘请相关专业人员下田为社员进行技术指导。
从开始就重视农产品销售“难”问题。汪玲谈到“农产品生产容易,销售难”,这是许多群众面临的问题。对此,汪玲和合作社有自己的解决方案,从现在看来“挺管用”。
首先依托文武轩农耕休闲观光品牌,随着文武轩餐饮的发展,吸引大量游客自主在社员种植园区进行采摘,销售了绝大部分园区水果,且大量提高了社员的收入。同时,通过文武轩二维码进行宣传销售,许多水果商和加工厂家慕名而来,逐渐发展为订单订货。
其次是在园区发展果肉加工,解决市场及时不能消化的部分农产品。同时,在农副产品收获时节合作社为农户联系相关收购单位,农户种植出的农副产品得到销售上的保障,彻底解除群众销售上的后顾之忧。合作社对外开展租地工作,整合周边劳动力不足的粮农土地,统一支付租金,统一对外出租,达到提高人均收入的目的。在合作社的带领下粮农每亩土地收入相比以往增加上千元。
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搞项目”
公司在与合作社构筑致富发展平台的同时,还坚持就地取材,利用群众自身优势,帮助群众搞起一些致富的项目。张启玉夫妇在家开起“糕点铺子”。文永村张启玉和聂俊杰夫妇,早些年一直在城里的酒店务工,有做糕点的手艺,两年前张启玉腿部肌肉有问题,行动不便。汪玲就鼓励他们夫妇,在做好果肉干加工的同时在家做包子、馒头、寿桃,公司下订单,少的时候有几百个,多的时候一两千个往农庄送,客人们口碑相传,走的时候许多人都要买一包走。聂俊杰很自信地说“只有加大投入,才有回报,有汪玲和农业公司,我不怕失败,就是失败了也还可以再来,不去做、不去试,就只有穷,更难发展!”看到这些伯伯婶婶们观念的积极转变,汪玲和她的父亲汪斌打心眼里高兴,因为有“回报”了。
蒋开淑夫妇发展养鱼垂钓。在汪斌父女俩的帮助下,蒋开淑夫妇建起了2亩左右的鱼塘,对外放钓,30元/根鱼竿,每天有200-300的收入,年底集中卖鱼一次两三万元,扣除成本全年就有四万多的纯收入。这个鱼塘共投了八万多,基本都是借来的。当问起他们担不担心时,走路不算稳当的蒋开淑说“不担心啊!担心啥,有来农庄的许多客源到来,我们一点不愁!”现在,有的客户把钓的鱼拿到农庄加工,说这鱼很生态。
门卫雷大爷“与在城里上班差不多”。今年近70岁的停车场门卫雷明亮大爷,在农庄务工已有6年多了。主要工作是守停车场、园区道路保洁、绿化修剪。雷明亮大爷对我们说,每月工资1500多元,准时打到卡上,与在城里上班差不多,甚至要好些。
服务项目越来越多。现在,农业公司办起了田园火锅、卡丁车项目、游泳池、咖啡馆、农耕体验认领项目等,加上四季水果采摘,园区的客人越来越多,到这里来的不再只是绵竹本地人,主要是成都、绵阳、德阳的客人,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来的客人已不下10万人。现在园区群众的水果有人到田里摘,蔬菜到地里采,土鸡、土鸭及土禽蛋供不应求。不论项目大小,当地已有许多群众积极加入就地致富行列。
共同致富正在变成现实
经过近3年的努力,特别是“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启动以来,文武轩勇担社会责任,成功将自身企业发展与周边群众脱贫致富相嫁接,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双赢”。
人均收入显著增加。在2016年前10个月整个产业园区共接待10万余人休闲娱乐、采摘、参与农耕文化体验、亲子田园等活动,比2013年人均收入均有大幅增长,按现行标准,基本都已脱贫,正在迈向全面小康。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3年来农业公司和合作社投入近四百万元资金平整土地、修建道路、改建沟渠、培植行道树、安装路灯、设置观光座椅、打造房前屋后风貌、安装垃圾桶等基础设施建设,使整个园区面貌焕然一新,与特色种植、观光采摘、特色农家乐相得益彰。在基础设施投入上,汪斌父女在以农业公司的名义投入近100万元后,并长期聘用人员做好园区保洁、绿化修剪管护。
群众佩服和社会肯定。不定期地看望慰问周边老人以及留守儿童,每家每户门口都建成花台种植绿色植物,建起文化休闲广场、每周定期文娱表演、全程赞助“绵竹爱之援公益小天使——职业模拟活动”、接受回乡大学生入园创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每年举办大型答谢乡亲坝坝宴等举措让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日子越过越好,群众“不得不佩服汪斌父女俩”。